Posts from the ‘QQ’ Category

灵商/悟商(SQ, Spiritu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SQ)(人類性能商數之一)

灵商/悟商(SQ, Spiritu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SQ)(人類性能商數之一)

[何宗陽(John Ho)編輯整理]

“人生最重要的是悟性和韧性”。~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必须具有鲜明的直觉想像力。~量子力学之父普朗克

灵商/悟商(SQ, Spiritu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SQ). 就是一个人对人和事物本质的慎思明辨的顿悟能力, 灵感、顿悟能力,急中生智、随机应变和直觉思维能力.

实际上,灵商是指一种智力潜能,属于潜意识的能量范畴。

     灵商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在科学家相继提出智商和情商的概念后,英国人达纳·佐哈、伊恩·马歇尔夫妇提出了灵商的概念。2001年8月,夫妇俩合著的《灵商:人的终极智力》一书在中国出版,灵商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人类力大不如牛、奔跑不如鹿、灵敏不如猫、嗅觉不及狗,但是凭借发达的大脑,成为主宰地球的“万物之灵”。如今,灵性早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引人关注的概念之一。与灵商相关的主要是右脑。人的大脑由左脑和右脑两部分组成,左脑主要司职分析、抽象、计算、语言等内容,侧重于抽象思维的表达模式,被称为“科学脑”;右脑主要司职想象、虚构、感受、创造等内容,侧重于直觉的形象思维模式,被称为“艺术脑”。右脑思维在认知方面的直觉思维能力、顿悟思维能力、形象识别能力、空间判断能力、以及对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等方面,远远超过左脑,这正是确立“灵商”概念包容的丰富内涵的立论点。

心理学家将人脑的意识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两个组成部分。潜意识的巨大力量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但事实上它却发挥巨大的作用。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说:“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要大三万倍。”那些在紧急关头,急中生智、随机应变的人,很明显拥有较高的灵商。有一句谚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开悟;名师开悟,不如自己醒悟。”管理界也有一句名言:“智力比知识更重要,素质比智力更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要。 ”因而,在对智商、情商强化的同时,我们必须要站在灵商这个制高点上,发挥高度的觉悟性,以期促进成功。
   成功人生没有定式,单靠成文的理论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还得需要悟性,需要灵商的闪现。修炼灵商,关键在于不断学习、观察、思考,要敢于大胆的假设,敢于突破传统思维。

灵商-影响 

「灵商:人的终极智力」的圖片搜尋結果

    量子力学之父普朗克认为,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必须具有鲜明的直觉想像力。无论是阿基米德从洗澡中获得灵感最终发现了浮力定律,牛顿从掉下的苹果中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还是凯库勒关于蛇首尾相连的梦而导致苯环结构的发现,都是科学史上灵商飞跃的不朽例证。

又据现代科学手段测试得知,灵感、顿悟、直觉思维能量与抽象逻辑思维能量之比是100:1。说明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有赖于灵感、顿悟、直觉的激发涌现。即使是具有高度抽象思维能力的哲学家要在自己领域有所突破,也需要将直觉顿悟与逻辑语言结合起来才能有成就。故此,称右脑是“创造脑”,这绝不是臆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由此可见,右脑的跳跃性形象思维方式是我们创新能力之源泉。

“灵商”这个“心之官则思”的“心力”资本,它是以与生俱来的心灵感应原理为依据的灵感智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灵感是潜意识,当酝酿成熟时突然沟通,涌现于意识即成为灵感。”“灵感这种思维往往表现为灵感或意念的突然闪现过程或悟性的涌现过程”,它是“智力劳动的产物,具有突发性、飞跃性、瞬时性的显著特征”。灵感是人在神奇的创新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其实,灵感智商并不是大科学家、大艺术家、大发明家的 “专利”,一般人只要头脑正常都会有的,只不过发挥的作用没有这些“家”们大罢了。平常讲,某人脑子很“灵光”,指的就是灵感思维,即顿悟性。为什么人往往在紧急关头,能急中生智、胸有成竹、灵机应变?为什么有的入能过目不忘、过目成诵,有惊人的记忆力?东方智者素有“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至理名言,指的就是“灵商”的作用。

    灵感思维往往表现为一种潜意识过程,由于思维过程和概念运动都不是连续的和一致的,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任其自然,人们很难对它进行控制与引导,寻找出思维对象的来龙去脉。但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都认为,灵感出现在长期的紧张工作与思索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

  灵商-开发意义

相關圖片

     只要抓住灵感出现的良机,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灵感是可以捕捉到的。为实现创新,必须开发“灵商”。开发“灵商”的主要意义在于:

    1、可用灵感思维的顿悟火花,提出和解决有重大意义和创新价值的崭新课题。

    2、可用直觉感知思维的一闪念火花,拓展形象创意策划与科学发现的预测研究。

    3、可用开发右脑潜能的心智火花,完成机器人不能替代的瞬间识别判断和综合评价功能,将为创立神经计算机的诞生和神经疾患免疫诊治医学,以及全新学习记忆科学等,提供打开生命智能库的金钥匙。

人生有了悟性,就能驱使我们把着眼点放在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上,促进创造精神,学会做人、做事,拿得起、放得下,把经验转化为智慧,无论是顺境或逆境都能从容前进。
    悟商是人生的一大智慧。悟性是看到事物后面无形的精神因素,无形胜有形。我国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美誉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在考察水稻生长情况时偶然发现有一棵水稻格外粗壮醒目,犹如鹤立鸡群,他顿时悟出这是天然杂交所致。于是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终于培育出了给我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产杂交水稻。 
    一位企业家说,作为一个企业家要做到两个字,一个是“忍”字,要能容忍文化的劣根性、人性阴暗面的斗争;一个是“悟”字,就是要把人生和事业的本质看清楚。想想,有多少人跌倒在这两个字上!在人生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悟商高低对人生影响巨大,可以说“一悟值千金”。

人除了以肉体方式存在之外,还有心理、情绪、社交、智性等层面的存在,最重要的是灵性(Spiritual)的存在。一个人快乐不快乐、成功不成功、健康不健康,跟 IQ 往往关系不大,跟EQ 的关系也不一定密切(EQ 爆棚者未必都快乐、成功、健康),但是跟 SQ的关系最直接——SQ 高,生命最快乐、最成功、最健康。

曼陀罗之舞

悟性,是一种不经过分析、推理的认识过程而直接快速地进行判断的认识能力。比如,在几种方案面前可以凭悟性判断优劣,观看一部作品后可以凭悟性判断它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近代认知心理学把悟性看成一种再认过程,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具有问题解决意义的答案过程。悟性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高度发展的表现。由于人们的知识、经历、性格等各不相同,各人悟性判断的可靠性、准确性也有较大的差别。悟性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全部心理能力如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以及已有知识、经历、环境影响、个性特征等在短时间内的整体显示。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悟性是人类另一个认知系统,是和逻辑推理并行的一种能力,是一种普遍的思维现象。
它可以让人预感到天要下雨,觉得家人可能出了什么事情,预测到某支股票将上涨……
悟商看来确实很神秘,有时甚至能带来比理性判断更准确的结论。悟商在人的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良性作用,从个人生活到爱情、婚姻,乃至工作、事业,直觉这个秘密武器常常能发挥不可思议的作用。

理性的、逻辑的思维是有限的,有许多时候难以正确地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且时间紧迫,不容人们去慢慢思维。只要不是过分地被一时的情感所干扰,悟性往往能带来比理性判断更准确的结论。因为理性判断会被有意识的言语、行为以及感情之外一时的利弊权衡所影响,而悟性却更能注意到一个人无意间暴露出来的内在信息,或内心深处的想法。

相關圖片

悟性是一种天赋,敏锐的感觉确是可以培养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出人头地的人,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洞察力,练就敏锐的目光。

因此,从现在开始,不管是散步、静卧还是沐浴,只要是在清静的、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就可以试着寻找你内心深处的那些神秘的思绪。当它翩然而至时,不要轻易打发它走,也不要因为它表面的不合理、荒唐就立刻否定或压抑它。你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弄清灵感告诉你的真相。在第一时间抓起手边的纸和笔,把它们完完整整地记下来,看看哪些是直觉,哪些是错觉。
让你的直觉回答你,你喜欢的、擅长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按照你的兴趣爱好去开辟自己的一番事业。

用你的悟性去观察和分析与你的职业领域相关的一些表面的、简单的现象或问题的变化。观察之后要凭你的悟性去判断潜藏的真相。往往这时,潜意识容易产生创新性的方案和计划。

在你拥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及知识的基础上,你尽可以按照悟性去决策和行动。但若超越这个范围,你的直觉便失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也许会不准确,因此要谨慎。
在经验不足,对自己的灵感没把握的时候,可以借助于更有经验者的意见。向他们请教,可以使你的决策成功。

为了未来的幸福与成功,人应当相信自己的直觉,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直觉洞察力,应当敢于用直觉指导自己前进。让自己变得如水般澄明,没有虚荣,没有嫉妒,没有怨恨,一颗水晶般明澈的心会将直觉的力量彻底发挥!

「悟」的圖片搜尋結果

悟商修炼六法

悟商是人生的一大智慧。悟商的高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们应该问问:生活中,为什么很多人都拥有无穷的智慧,但只有少数人获得了成功?为什么无数人都曾经拥有迈向成功的机遇,而只有少数人善于抓住机遇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为什么同在一个事业发展的平台上、同样的学历,而有的人不断升迁,有的人却一辈子得不到提升……问题背后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在工作中你真正悟到了没有。

悟商高的人通常具备以下六大能力,我们据此修炼,必有所获。

1自我觉醒力
人最难做到的事情恐怕就是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了。人们往往不是倾向于拔高自己,就是妄自菲薄、自怨自艾。但无论是属于哪种情况,人们都习惯于沉湎自我,而未能更大限度地发掘自我潜能。
然而,通过多年科学研究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特质与优点,所以,我们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发挥能力的能力。我们每个人现在只使用了35%~40%的能力,而且都用于做简单不费力的事。
28岁前的女性越是深刻地看清自己是谁,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越远。这是一个人自我觉醒的能力。所以,心理学家说,一个人成功的前提是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自我反省力
自我反省力是一个人培养和提高悟商不可缺少的部分。对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进行反省可以转换我们的思维,转变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不断地纠正自身的行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的进步也同样遵循万物发展的规律,“在接受新事物改正旧过错的过程中实现螺旋式上升”。所以反省是一个过程,是我们对所遵循的标准不断反思和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人心智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人心灵不断升华的过程。只有当我们每天都反问自己这些问题时,只有当我们通过反省能够不断进步时,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在我们前面不断延伸,而且越来越广阔。

3领悟力
领悟力就是你在与人打交道时,能够用心去感受事情的真相,更深层次地把握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处事方式,并且在交流时能够听出其语言背后更深层的含义,看透表象之后的本质。
领悟力强的人能够在工作中明白许多事理,悟到许多在书本上找不到但每天都在工作中发生,并且决定你是一名称职员工还是优秀员工的内在真理;反之,一个领悟力较弱的人,即使他有再高的学历也未必能够在公司做到很高的位置。

4危机预警力
生物学界有一项实验,生物学家把一只青蛙放在一个盛满热水的容器里,青蛙会马上从热水中跳出来。但如果把青蛙放进凉水里,用热源慢慢地给容器加温,控制在每两天升温一度的状态,那么,即使水温到了摄氏90度,这时青蛙几乎已经快被煮熟了,也不会主动从容器中跳出来。
青蛙原理告诉我们:最舒适的环境可能就是最危险的环境,最习惯的生活方式也许就是最危险的生活方式。
而21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各行各业,就连电信、银行、保险,甚至是公务员这些我们以为非常稳定和有保障的部门和岗位,都面临着许多的变数。
所以,28岁前的女性要不断创新,不断打破旧有思维模式,对环境的变化保持高度的警觉,设立防范危机的预警机制,随时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不能像青蛙那样被环境“煮死”才反应,到那时为时已晚。

5学习力
悟商高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学习力,因为学历代表过去,学习力掌握将来。今天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没有学习力。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至于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只有真正具有学习力的人才能掌握将来。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他人的经验、总结自身的经验,并从书本上去学习、总结、改进,自身才会不断地提升、才能不断地超越他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创新提升能力
所谓创新提升的能力,就是对所接触的一切事物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去发挥,为我所用,创造更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创新能力是一项伟大的才能,但是创新绝不是静止的。28岁的女性追求的不应只是某一次的创新成功,而是精益求精,日益更新。
水不流动,必至污浊。同样,一切事业,假如当事人不常留意对之进行改进、改良,努力使之日益更新,最后准会落伍,以致失败。

每天早晨出发奔向工作时,你就应当下定决心,力求在职务上较昨日有所创新。你应力争把事情做得比昨天更好些,这样,你在傍晚离开单位、办公室时才会心里踏实。你每天都应当谋求若干进步,每天向前迈几步、甚至几级。这样,在坚持了一年之后,你会发现,你的职务或事业便有了惊人的进步。

要想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必须经常同外界接触;必须常去参观、拜访同业的商店、展览会,以及其他种种可以使他有机会得到的经营上的新方法、新观念的地方;必须在你事业的血管中,注入新的血液。

=========================================

有一种商叫“灵商”——人的终极智力!

一个人的一生是智商决定的吗?

不,社会早已证明了智商对一个人的成功并不起决定作用。

是情商吗?

不,很多情商高的人,可能会获得更幸福的生活,或者与周围有更好的关系,但是他可能没法去感受生命更深刻的东西,去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那么应该是什么呢?

真正决定人的本质的是灵商。

社会一直强调智商和情商,并延伸出了各种各样的“商”。但是这里有一个新的概念要提出来,它是表示一个人内在的洞察力,对抽象事物,对心灵的敏感度和洞察 力,这种力量在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哲学家,神职人员,尤其是宗教家,灵修人士身上比较常见,这就是“灵商”。

它是一个人内在的驱动力,内在的能量,内在的创造力源泉。在霍华德的智力分类中为“进入人内心的能力”。灵商高的人通常充满直觉,第六感很强,能够洞悉事物的根本,充满灵性的创造力;对自己内在的价值追求非常敏感,而且更加倾向与追求生命本身的价值。

这种能力在过去的漫长时间里,一直被人忽视。人们关注具体的技能,后来关注才能,譬如语言才能,体育才能,数学才能等等,然而唯独内心智力这种才能不被重 视。一方面这种能力不像其他智力类型那么好量化和表现,它更体现为内在的力量。另一方面,过去人们对人的内在的了解并不深刻,毕竟心理学是进百年来才发展 起来的,而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理学还是笼罩在工业社会的阴影之下,“科学”思维的驾驭之中。对更为神秘的内在认知基本处于空白。心灵学也一直作为一门冷门 的学科,被一些书斋里的学者被动垄断。

灵商是无法具体测量的,确切地说,我不希望“灵商”这个概念最终变得像智商,情商一样可量化,本身又成为“科学社会”的一个牺牲品。灵商是对一个人内在觉知力程度的一种描述。一个人的内在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连接着整个宇宙能量……

现在人们对自己的内在关注越来越多,而“灵商”也将成为即将到来的灵性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

但是灵商有时候体现为天赋是无法从后天获得的,后天获得的多是能力和技能,而心灵的本质往往从孩子出生就几乎注定了。譬如在相同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甚至类似的身体里,如果装了不同的灵魂,那么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灵商高的人,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觉知,能够体悟到自己的内在价值,内在追求。有足够的能量支撑他度过任何困境,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灵商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灵 的能量。这种力量让自己与外在有一个很好的连接,不仅能感受到人际方面的情感,更能感受到整个世界和生命的相关性。所以很多灵商高的人走上了人类公益事业 的道路,以及心灵修行的道路。

灵商越高的人,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越小,他不那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坏的方面),相反,他如饥似渴的从环境里面吸取养料,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好的环境里 面,他能够充分运用条件,去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好的环境里面,通过那些困境,撑大自己的认知度和理解力,撑大自己灵魂的格局, 撑大自己心灵的包容力。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更加深刻的激发出他的创造力,激发出他的改革决心,给与他创建新环境甚至改革社会的力量。

=======================================

 速商SQ(Speed Quotient)是“大脑运转效率商数”的英文简称即为“速商”,它    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大脑在单位时间内对外界信息的摄取量和对外界事物变化的应变能力。简单的来说,SQ是一个人对外界事物进行客观认知和作出迅速反应的能力指数。

CQ 也就是Creativity Quotient,“创造力智商”是一个全新的名词构建。
与众不同皆创意,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处理、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解决,能有新的方式、新的点子,且处理的效果比其他旧有的方式为佳。这种新点子、新方法产生的能力称为创意商数。

“CQ”,即英语“Creativity Quotient”(创造力商数)的简称;它是一个人的能力智商,具体讲就是指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开放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与智商(IQ)和情商(EQ)一起构成人类的三大商数.
创商的核心理念:OIC,即开放(Open)+创新(Innovation)+创造(Creation)。OIC包括三个链系:
OIC的核心问题链:开放性解决问题(OPS)+创新性解决问题(IPS)+创造性解决问题(CPS). OIC的核心思维链:全脑思维(WBT)+开放思维(OT)+创新思维(IT)+创造思维(CT). OIC的核心能力链:开放能力(OA)+创新能力(IA)+创造能力(CA). 创商的开发途径:大脑神经链建构+观念链再造+思维链内化+能力链外化。创商是人的智商的一种深化和外化,是衡量一个人的智商在发现未知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转化程度的标准.它是衡量一个人现实行动能力和成功能力的砝码。

與眾不同皆創意,生活中的各種事務處理、工作中各種問題的解決,能有新的方式、新 2 的點子,且處理的效果比其他舊有的方式為佳。這種新點子、新方法產生的能力稱為創 意商數。創意的基本元素是個人的「整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兩個能力都 要求一個優秀的員工可以跳脫現有框架思維,集合眾多資源,找到一個更具開創性的解 決方案,這已經完全超越過去單一專業能力展現的企圖,練習多疑善問,常試用解,遞 回整合,創意於焉生。尤其是多疑善問不但可以促進溝通,且為靈感激發的重要手段。

 

发展商数 DQ(Development Quotient)
发展代表开发与展现,是一种生成演变的能力,发展商数乃表示,一个人促使物态或事态转变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泉源。事态物态不断转化与变化,可以交织出新的社会环境,所以发展商数愈高的人愈有办法去改变环境进而创造环境。

韌性商數(RQ, Resilience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RQ)(人類性能商數之一)

韌性商數(RQ, Resilience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RQ)(人類性能商數之一)

[何宗陽(John Ho)編輯整理]

心理韌性商數是一種相當正面的心理特質,往往讓人在艱苦中繼續相信自己和自己的能力,並且保持心境平靜,在最重要時刻以強者的心理狀態反敗為勝。~德國心理學家丹尼斯.穆藍納(DenisMourlane)

“人生最重要的是悟性和韧性”。~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韌性商數」的圖片搜尋結果

當不少人還未掌握情緒智商(EQ)和逆境智商(AQ)時,歐洲商界已廣泛使用「心理韌性商數」(Resilienz或RQ)。具備高心理韌性商數的人,都擁有明確努力和實現目標的能力,可快速紓解壓力、克服人生困境,達到成功又能兼顧身心健康。

德國心理學家丹尼斯.穆藍納(DenisMourlane)指出,心理韌性商數是一種相當正面的心理特質,往往讓人在艱苦中繼續相信自己和自己的能力,並且保持心境平靜,在最重要時刻以強者的心理狀態反敗為勝。

當人們面對壓力和困境,尤其出現憤怒和恐懼的情緒時,大腦邊緣系統的杏仁核就會介入前額葉的運作,讓人衝動地以本能行為去解決眼前的危機,失去冷靜分析和綜觀全局的能力。透過鍛煉心理韌性,人們的自控能力、理性分析和社交能力都可以加強,從而讓大腦額葉的功能發展得更好,有效調節身體和情緒。所以有逆轉能力的人,面對挑戰時的表現也會較冷靜,充滿自信之餘又不會高估自己,並以高度自律和堅毅意志實現理想。

其實無論涉及何種商數,最重要是達到全腦思想,讓左右腦、大腦皮層和下部原始大腦全面整合,以更高的智慧面對挑戰。當人具備動力和方向,自然能乘風破浪。

「韌性商數」的圖片搜尋結果

做個高「RQ」的人

 德 國 心 理 訓 練 專 家 丹 尼 斯. 穆 蘭 納, 長 期 為 國 家 橄 欖 球 隊 進 行「RQ ( Resilience Quotient),心理韌性商數」的訓練輔導,他認 為心理韌性可以讓人有明確的努力目標,有行 動的貫徹力與自制力,能快速降低生活遭遇的 負面性,並因此獲得個人成就與身心健康。

高「RQ」者的特徵如下:

1. 煥發著自信、樂觀的精神。

2. 具備良好的理解力與判斷力,能透徹分析 情況。

3. 整體表現很平衡,很了解自己。

4. 擁有內在的平靜。

5. 會設定清楚的目標,並以堅持不懈及高度 自律,持續朝目標邁進。

6. 懷有同理心,願意放下既定的想法,傾聽 他人的心聲。

7. 有幽默感,能把負面事物當成生活的一部 分。

 

舉個例子:

辛苦工作一整天後,A與B兩人開心地下班,在回家路上順道採買日用品,然後搭地鐵回家,兩人心情非常愉快,直到在出地鐵站時,赫然發現電扶梯竟然故障了,只好拎著剛採買的沉重日用品,不情願地爬樓梯,兩人都感到非常地生氣。

A立刻對著壞掉的電扶梯破口大罵,咒罵可能破壞電扶梯的人為混蛋,以及沒有盡快將電扶梯修好的地鐵營運公司真差勁,認為自己最近運氣有夠差,總是遇上這些鳥事。爬完樓梯後,A氣呼呼地打電話給地鐵管理公司申訴。

B也很惱火,但在看到A不滿的情緒反應後,立即自我警惕:發脾氣於事無補。他念頭一轉,想起整天坐在辦公室根本沒空運動,不如趁機活動筋骨,於是默默地走上樓梯,沒想到在爬完樓梯時,竟然還有些開心,心想總算有運動到感覺還不賴。B心平氣和地打給地鐵管理公司申訴,堅持要對方盡快修復電扶梯。

遇到自己無法改變的事,你會怎麼做?

上述案例點出了一道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碰上的問題:遇到自己無法改變的情況時,該怎麼辦?你的反應會像A還是像B?

《心理韌性訓練》一書指出,A與B兩人的想法都有事實根據。A認為,任意破壞電扶梯的人是害群之馬,地鐵管理公司應該盡速處理好造成旅客不便的問題。他說的一點都沒錯;B的想法也很有道理,把幾十公尺的樓梯爬完,正好可以利用這個吃力的運動,消解上班的壓力。

不過,《心理韌性訓練》強調,具備高「心理韌性商數」(RQ,Resilience Quotient)的人通常會採取B的想法與行動,當他們發現正要搭乘的電扶梯故障時,並不會馬上發脾氣,而是會先自問:「有沒有辦法改變這種情況?」「如果沒辦法改變的話,那麼這件事總會有利弊兩面,它的正面意義是什麼?」這樣的思考模式會立即啟動,甚至後來還覺得爬樓梯活動筋骨是一件還不賴的事。也就是說,心理韌性商數較高的人在面對問題時,他們的思考模式能讓他們更從容地面對無法改變的事,並保持愉快的心情。

5個自主練習,從容面對無法改變的事

其實,在面對自己無法改變的情況時,存在許多處理方法。《心理韌性訓練》指出,當發現自己無法改變外在環境時,首先必須讓自己接受眼前這個百般無奈的情況,同時接受並尊重隨之而來的負面感受。或是採取以下5個因應方法,鍛練自己的心理韌性商數。

1.脫離當前的處境。例如,職場上某些令你感到不舒服的人際關係,即使你已經用盡一切辦法改善,情況仍未好轉時。

2.再次考慮,是否還有改變情況的可能性。例如,重新與對方展開新的對話。

3.如實接受自己的處境。提醒自己人生的種種,本來就不完全都是正面的。

4.在看似負面的處境中,嘗試發掘正面的意義。例如B在發現電扶梯故障時,轉念想到這正是讓自己運動的好機會。

5.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以影響的事物上,而不是那些已經造成個人負擔的事物。

《心理韌性訓練》指出,透過這些方法,可以讓人們再度回復內在的方向感,並對自己說「就看現在能做什麼!」才有機會回到正面感受的世界,讓自己的生活顯得有意義。面對自己無法改變的事物時,不再被負面情緒牽著走。

「韌性商數」的圖片搜尋結果

Rate yourself from 1 to 5 (1 = strongly disagree; 5 = strongly agree):

I’m usually optimistic. I see difficulties as temporary and expect to overcome them.

Feelings of anger, loss and discouragement don’t last long.

I can tolerate high levels of ambiguity and uncertainty about situations.

I adapt quickly to new developments. I’m curious. I ask questions.

I’m playful. I find the humour in rough situations, and can laugh at myself.

I learn valuable lessons from my experiences and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s.

I’m good at solving problems. I’m good at making things work well.

I’m strong and durable. I hold up well during tough times.

I’ve converted misfortune into good luck and found benefits in bad experiences.

Total Score:

Less than 20 Low Resilience — You may have trouble handling pressure or setbacks, and may feel deeply hurt by any criticism. When things don’t go well, you may feel helpless and without hope. Consider seeking some professional support through your EAP Programme to assist in developing your resiliency skills.

20 – 30 Some Resilience — You have some valuable pro-resiliency skills, but also plenty of room for improvement. Strive to streng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you already have and to cultivate the characteristics you lack. You may also wish to seek some outside coaching or support through your EAP Programme.

30 – 35 Adequate Resilience — You are a self-motivated learner who recovers well from most challenges. Learning more about resilience, and consciously building your resiliency skills, will empower you to find more joy in life, even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35 – 45 Highly Resilient — You bounce back well from life’s setbacks and can thrive even under pressure. You could be of service to others who are trying to cope better with adversity.

志(意志力/ 堅毅)商(WQ or GQ, Will/Grit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WQ or GQ)(人類性能商數之一)

志(意志力/ 堅毅)商(WQ or GQ, Will/Grit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WQ or GQ)(人類性能商數之一)

[何宗陽(John Ho)編輯整理]

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會有能耐、機靈和知識…… ~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因有夢想而偉大。(Men are great for the dreams they have. ) -尼采

發明家愛迪生失敗了7千多次,點亮了燈泡;統計學家費勤拋硬幣1萬次,證明了拋硬幣獲得正反面的機率接近50%. ~ 佚名

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大地之志也” ~《三国演义》中曹操语

和知識比起來,堅毅的品格才是讓一個人有所作為的終極秘訣。 ~佚名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志(意志力)商(WQ, Wil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WQ)

它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水平,包括堅毅(Grit)性、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方面,其包    括RQ责商)、(律商(DQ,自律的商数)。如能为学习和工作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拼搏精神,即是高志商。“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它们说明一个道理:志商对一个人的智慧具有重要的影响。人生是小志小成,大志大成。许多人一生平淡,不是因为没有才干,而是缺乏志向和清晰的发展目标。

堅毅Grit

所謂「Grit」,可譯為「堅毅」,但其涵義遠比毅力、勤勉、堅強都要豐富得多。它所指的是一份追求,一份執著,一份信仰。這實際上亦是很多成年人所缺少的重要品質。

現今的不少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還年幼的時候,便不停地給他們灌輸知識,為的就是他們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誠然,孩子早點學好技能,他日在社會便能有更寬闊的立足之地,但作為父母若是只注重孩子的知識灌輸,而忽略培養孩子的「Grit」,那麼就算孩子的「起跑線」再高,他的優勢大概也難以維持。

2010年,科恩兄弟翻拍了約翰·韋因的老片《True Grit》,獲奧斯卡獎提名,其中演副執法官Rooster Cogburn的傑夫·布里傑斯憑此片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這部影片講的是一個14歲女孩終其一生為父報仇的故事,片名原意為《真正的勇氣》,在中國被廣泛譯為《大地驚雷》。

這部電影也啟發了教育界。美籍亞裔心理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AngelaLee Duckworth將其發表於2005年、原名為「Self-disciplineoutdoes IQ in predi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adolescents(自制力完勝智商,預示青少年未來學業表現)」的研究成果,更名為Grit Research。

Grit可譯為「堅毅」,但其涵義遠比毅力、勤勉、堅強都要豐富得多。

Grit是對長期目標的持續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專注投入、堅持不懈,是一種包涵了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整的性格特徵。

如果你見一個孩子「能很投入地一直做一件事很久」,這就是Grit。「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歷經失敗,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這種品質就叫做堅毅,」Angela Duckworth在2013年TED演講時,給予Grit如是定義。

Angela Duckworth的TED演講

從2005年開始,Angela Duckworth一直致力於研究性格對於成功起到的作用。她對數以千計的高中生進行了調研,並跟隨西點軍校、全國拼字比賽冠軍、國內一流大學等進行觀察和分析,她發現: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比起智力、學習成績或者長相,堅毅是最為可靠的預示成功的指標。

在這種社會思潮下,美國很多學校已經在引進新的課程,比如加利福尼亞州長灘中學,創建了新型的課堂文化-讓孩子在學習中面對更多掙扎和冒險,而不只是獲得了正確答案。

在他們看來,智商是與生俱來的,而堅毅是每個人都可以開發的。父母和學校還是有很多空間,可以幫助孩子塑造堅毅的品格,這將有助於他將來在任何領域獲得成功。

1.

美國教育的現狀與反思

認知技能培養 VS 性格特質素質!

與中國家長一樣,美國的家長們如今也處於一個分外焦慮的狀態中。在美國各大城市,生活富足的家長之間爭搶心儀幼兒園的入學機會,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每一年,這種競爭似乎開始得更早,程度也更激烈。席捲美國的Grit教育正在給美國家長重新洗腦。跟中國家長望子成龍一樣,美國家長也為孩子未來面臨的競爭感到焦慮。

家長的這種焦慮從根本上說源自一個假設,那就是:如今要在美國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取決於以智商為代表的認知技能,而培養這些技能的最佳方式就是儘可能多、儘可能早地開始練習。

為什麼很多家長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究其原因,家長的焦慮都來源於一個假設:未來的競爭是以智商為代表的認知技能的競爭。

這種認知假設顯然有一些勉強。它所描述的世界讓人信以為是「線型」的,並因此幫孩子學習知識、增添技能、獲得學歷、考取證書……所有這些,都是在給孩子在這條線性的跑道上增加成功的籌碼,即有投入就必定會有產出,比如:三歲孩子做過的數學題越多,讀小學時的數學成績就越好。

近幾年來,經濟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等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都對這種認知假設提出了質疑。

他們普遍認為,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並不是我們給幼年的孩子灌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能否幫助孩子培養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質,如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這些都將影響其一生。

2.

Grit開啟性格教育時代

什麼商都不如性格重要!

什麼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怎麼培養,才能幫孩子取得成功?

過去,人們將注意力主要放在智力開發上,認為掌握知識的多寡,直接決定了孩子的學業、事業表現及其能否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取得勝利。由美國心理學家Daniel Goldman完善的情商概念則指出,兒童未來的學業表現、事業成就、生活的幸福程度,只有不足20%取決於智商,其餘絕大部分是由情商決定的。

正向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則提出了七項指標,認為它們是預示孩子未來成功的「七大秘密武器」。

這七項指標分別是:Grit堅毅、zest激情、self-control自制力、optimism樂觀態度、gratitude感恩精神、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力、curiosity 好奇心。

情商,只是社交智力的一部分,而智商,壓根被排除在了這「七大秘密武器」之外。

以正向心理學為基礎的性格教育不相信「智商決定論」及「人的命、天註定」的遺傳出身論,認為兒童是後天教育可塑的。家長、教師等如能給兒童做出表率和示範,則兒童完全可以被培養成在未來成功的人。

性格教育的追隨者、美國KIPP學校的創辦人David Levin將Grit作為教育的核心理念。KIPP在全美20個州擁有162家連鎖學校,會對學生一一進行包括Grit在內的七項教育指標的評估。Grit研究的創始人——Angela Lee Duckworth是這所學校的合作人之一,她將Grit看作所有七項指標中最重要的一個。

Grit教育警示我們: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在於我們給孩子灌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我們是否幫助孩子獲得了以Grit為首的七項重要的性格特質。

具體說來,一個六歲的孩子是否知道3+2=5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TA是否願意在第一遍回答成3+2=4之後重新嘗試,直到得出正確答案為止。

我們應教會孩子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在摔倒之後站起來繼續跑,哪怕TA是最後一名。

3.

美國社會為何如此關注堅毅

如今的孩子更少面對失敗!

如今的美國兒童,特別是那些在優越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少面對失敗。當然,他們同樣也學習刻苦,常常承受壓力。但是,實際上他們接受教育的過程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容易、順利,他們中的許多人都不用面臨重大挑戰,就順利從大學畢業。學生們在家中和學校受到過度保護,很少遭遇困境,因此他們鮮有機會培養出克服挫折的關鍵能力。

其實,早在2012年,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Dweck和《紐約時代周刊》編輯保羅·圖赫的著作《性格的力量:勇氣、好奇心、樂觀精神與孩子的未來》,已經將「培養堅毅性格」的教育理念帶入大家的視野。

而2013年,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TED的演講,則引起教育界對「堅毅」的空前關注。Angela Duckworth教授和她的團隊甚至制定了測量「堅毅指數」的工具。

【堅毅的定義是什麼?】堅毅的品格是可以開發

「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歷經失敗,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這種品質就叫做堅毅,」Angela Duckworth給予Grit如是定義。

從2005年,Angela Duckworth一直致力於研究性格對於成功起到的作用。她對數以千計的高中生進行了調研,並跟隨西點軍校、全國拼字比賽冠軍、國內一流大學等進行觀察和分析,她發現: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比起智力、學習成績或者長相,堅毅是最為可靠的預示成功的指標。

在這種社會思潮下,美國很多學校已經在引進新的課程,比如加利福尼亞州長灘中學,創建了新型的課堂文化——讓孩子在學習中面對更多掙扎和冒險,而不只是獲得了正確答案。在他們看來,智商是與生俱來的,而堅毅是每個人都可以開發的。父母和學校還是有很多空間,可以幫助孩子塑造堅毅的品格,這將有助於他將來在任何領域獲得成功。

【父母應該做什麼?】五個行之有效的塑造堅毅的方法

父母應該怎樣塑造孩子堅毅的性格,Angela Duckworth教授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1.把挑戰擺在孩子的面前

真正的成功往往發生在人們突破邊界和障礙的時候。如果你的孩子一直沒有機會戰勝一些困難,他可能永遠不會具備面對挑戰的自信。體驗冒險和障礙是孩子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

讓孩子有機會去追求至少一個很難的事情。最好是一件有嚴格紀律和規則,需要長期練習的事。比如鋼琴、芭蕾。做得怎樣並不重要,儘可能去努力才是重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許會很焦慮,但是當她克服障礙時,她就會真正愛上這件事,並且找到發自內心的堅持下去的動力和自信。

2.不要在感覺糟糕的時刻結束

許多人認為,才能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擅長什麼或不擅長什麼,皆是因天賦所致。這可能會導致孩子養成輕易放棄的習慣。其實,即便是天才也需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來磨練自己的天賦。

嘗試Angela Duckworth家規之一:不要在感覺糟糕的時刻結束。在遭遇挫折的那一刻就立即放棄,可能意味著你將錯過最棒的時刻——比如最終打進了制勝一球或在演出結束後聽到雷鳴般的掌聲。

所以Duckworth教授堅持要求她的兩個女兒(9歲和11歲)每做一件事都要堅持到底,這樣的鍛鍊使她們認識到,學習過程中需要克服一些不適感和障礙,這是很自然的事。

3.適時必需的推動

沒有人想成為那種總是督促孩子進步的爸媽,但這樣的確有助於讓孩子知道你的期望,並且可以幫助他做到最好。當孩子學習任何新技能時,適時地推動孩子:制定時間表,然後鼓勵孩子堅持,反覆練習。

「我還沒有聽說過哪一個孩子是完全自動『上鏈』的。」Duckworth教授說,每天規定一定的練習時間沒什麼錯,雖然你的孩子可能會抱怨,但如果你很堅定,他的抱怨會日漸減少,練習的樂趣反而會與日俱增。

4.擁抱無聊和沮喪

成功很少發生於第一次嘗試。事實上,這通常是一段相當漫長的旅程,並且布滿艱難險阻,困惑、沮喪、甚至覺得無聊透頂,這些都是旅程的一部分。

然而,如果孩子明白,學習遇到困難並不意味著他們很笨,他們就會更有毅力堅持下去。與其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直接給他一個解決方案,不如看看他自己能否想出辦法解決,抑制住想要幫他的衝動。

如果很明顯他正處於迷茫狀態,可以這樣和他談談:「看起來你真的遇到困難了,你覺得有什麼辦法能解決嗎?」啟發他自己思考解決方案,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辦。這樣的鍛鍊讓孩子養成一種自信——「嘿,我自己能解決。」

5.分享父母的失敗經歷

從失敗中站起來繼續前進,這是孩子所能學到的最好的能力。分享你自己的奮鬥故事,讓孩子們從周圍的成年人身上學習。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夠用感恩的心態對待失敗,那麼請首先用冷靜和淡定的心態看待自己的失敗。

很多家長不願意在孩子面前談論自己的失敗,但是這樣也使孩子失去了一個機會——學習父母從失敗中崛起的強大經驗。如果孩子看到,成人可以把事情弄得亂七八糟,然後再回來解決問題,這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案例,他們會學到,失敗沒有那麼可怕。

==============================================

DQ Dream Quotient 夢想商數

MQ 积极商数 Motivational Quotient

RQ责商

DQ律商(DQ,自律的商数)

熱情商數(Zest Qoutient). 拿破崙‧希爾在《PMA積極成功學》中提及,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熱情,缺少熱情,再多的能力都無法發揮。熱情商數(Zest Qoutient)高者,會以熱情面對事物,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也願意做到最好。

逆商(AQ, Adversity Intelligence Quotient, 逆境 商数)(人類性能商數之一)

[何宗陽(John Ho)編輯整理]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唐代 黃櫱禪師

每个逆境都有一粒种子,藏着对等的有利条件;每个挫败都有一个教训,教你下次如何取得胜利。」~罗伯特.柯里尔 (作家)

“In every adversity there lies the seed of an equivalent advantage. In every defeat is a lesson showing you how to win the victory next time.”~ Robert Collier, Author

「人们最大的成功来自于失望过后。」– 亨利‧毕杰 (传教士)

“Men’s best successes come after their disappointments.”~ Henry Ward Beecher, Clergyman

逆商AQ

逆商AQ, Adversity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AQ),全称逆境 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是評估一個人處理壓力或是挫折的能力,因此也稱為是韌性的科學。

相關圖片

除了智商、情商外,近年來又流行一個新概念:逆境商數(逆商)。IQ、EQ、AQ並稱3Q,成為人們獲取成功必備的不二法寶。AQ是個人成功的可能因素之一,也可以用來預估態度、心理壓力、疾病、壽命、學習,以及面對環境變化的調整能力。

「Adversity Quotient: Turning Obstacles Into Opportunities」的圖片搜尋結果

逆商來自英文Adversity Quotient,全稱逆境商數、厄運商數,一般被譯為挫折商或逆境商,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1997年,加拿大培訓咨詢專家保羅·斯托茨博士出版《挫折商:將障礙變成機會》《Adversity Quotient: Turning Obstacles Into Opportunities》一書,第一次正式提出挫折商的概念,用以測試人們將不利局面轉化為有利條件的能力。為了評估逆境商數,史托茲也發展了一種稱為逆境反應概況(Adversity Response Profile,簡稱ARP)。2000年,他又出版了《工作中的挫折商》。這兩本書都成為探討挫折商對人們影響的重要著作。

根据 AQ 专家保罗?史托兹博士的研究,一个人 AQ 愈高,愈能以弹性面对逆境,积极乐观,接受困难的挑战,发挥创意找出解决方案,因此能不屈不挠,愈挫愈勇,而终究表现卓越。相反的, AQ 低的人,则会感到沮丧、迷失,处处抱怨,逃避挑战,缺乏创意,而往往半途而废、自暴自弃,终究一事无成。

逆商在瞬息萬變、險象重生的逆境時代格外顯得重要,沒有永恆的失敗,只有暫時的不成功。應付逆境的能力更能體現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使你以不變的心境應萬變的逆境,從而立於不敗之地。因此,逆商概念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Adversity」的圖片搜尋結果

逆商的重要性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事業成功必須具備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這三個因素。在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和情商(EQ,Emotional Quotient)都跟別人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挫折商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保羅·斯托茨教授的《讓逆商AQ剋服逆境》中指出了逆商對於個人的重要性:面對逆境,有的人努力奮爭,百折不撓;有的人淺嘗輒止,一番爭取之後,偃旗息鼓;有的人一陷入困境,就心懷恐懼,繞著問題走。不同的態度導致了不同的結局,或是到達理想的彼岸,或是縮手縮腳碌碌無為。

斯托茨通過多年來對個人和公司的測試證明,高AQ可以幫助產生一流的成績、生產力、創造力,可以幫助人們保持健康、活力和愉快的心情。有研究顯示,AQ高的人手術後康復快,銷售業績也遠遠超過AQ低的人,在公司中升遷的速度也快得多。SBC電信公司提供的銷售數據表明,AQ高的員工比AQ低的員工銷售額平均高出141%。另有研究指出,AQ跟創業者的收入還有顯著關係。AQ高的人可以獲取更多報酬。

基於這些研究,AQ培訓像EQ培訓一樣也開始升溫。斯托茨博士就曾對聯邦快遞、新加坡電信、朗訊科技等公司的老闆進行培訓,告訴他們如何提高AQ。

高AQ是可以培養的,並且最好是從小培養,所以現在許多教育機構都在提倡挫折教育。《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美國著名聾啞作家海倫·凱勒就是一個因擁有高AQ而成功的例子。

在挫折商的測驗中,一般考察以下四個關鍵因素———控制(Control)、歸屬(Ownership)、延伸(Reach)和忍耐(Endurance),簡稱為CORE。控制指自己對逆境有多大的控制能力;歸屬是指逆境發生的原因以及願意承擔責任、改善後果的情況;延伸是對問題影響工作生活其它方面的評估;忍耐是指認識到問題的持久性以及它對個人的影響會持續多久。

「逆商」的圖片搜尋結果

逆商的組成

保羅·史托茲教授將逆商劃分為四個部分,即:

1、“Control”(控制感):是指人們對周圍環境的信念控制能力。面對逆境或挫折時,控制感弱的人只會逆來順受,信天由命;而控制感強的人則會憑藉一己之力能動地改變所處環境,相信人定勝天。

控制感弱的人經常說:我無能為力、我能力不及;控制感強的人則會說:雖然很難,但這算什麼、一定有辦法。

2、“Origin & Ownership”(起因和責任歸屬):造成我們陷入逆境的起因大致可以分成兩類:

第一類屬內因:因為自己的疏忽、無能、未盡全力、亦或宿命論。往往表現為過度自責,意志消沉、自怨自艾、自暴自棄。

第二類屬外因:合作伙伴配合不利、時機尚未成熟、或者外界不可抗力。

因內因陷入逆境的人會說:都是我的錯、我註定要失敗,因外因陷入逆境的人會說:都是因為時機不成熟、事前怎麼就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

高逆商者,往往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起因,並甘願承擔一切責任,能夠及時地採取有效行動,痛定思痛,在跌倒處再次爬起。

3、“Reach”(影響範圍):高逆商者,往往能夠將在某一範圍內陷入逆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僅限於這一範圍,並能夠將其負面影響程度降至最小。

身陷學習中的逆境,就僅限於此,而不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與家人吵架,就僅限於此,而不會因此失去家庭;對事爭執,就僅限於此,而不致對人也有看法。高逆商者能夠將逆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限制在一定範圍,不至擴大到其他層面。越能夠把握逆境的影響範圍,就越可以把挫折視為特定事件,越覺得自己有能力處理,不致驚惶失措。

4、“Endurance”(持續時間):逆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既有影響範圍問題,又有影響時間問題。逆境將持續多久?造成逆境的起因因素將持續多久?而逆商低的人,則往往會認為逆境將長時間持續,事實便會如他們所想。

「逆商」的圖片搜尋結果

逆境的功能

1、只有在逆境中人們才能學會如何思考

只有在逆境中,在遭受失敗和挫折後,才能真正發現自己的不足。這些思考和經驗都能為前進打下堅實的基礎。古往今來,經過失敗、努力、再失敗、再努力,不斷在逆境中總結經驗教訓,最後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為了發明電燈,愛迪生曾經失敗了17000次,終於獲得了成功。正是他把每一次失敗都當成一次學習的機會,才使我們擁有了今天的光明。

2、當挫折發生的時候,它能給予我們警告,提醒我們加倍小心

逆境,是一座警鐘,它警告人們,之所以遭遇逆境,肯定是在某方面出了問題。或者觀念不對、態度不對、立場不對、方式不對、方法不對、計劃不對;或者客觀條件不成熟,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或者主觀與客觀不一致,主觀願望違背了客觀規律等等。逆境有人為原因,也有自然因素,所以面對逆境時,不能怨天尤人、消極等待,而是要積極的反思、客觀地尋找病癥。

3、逆境也給我們警示

人生有喜有悲,有順勢必有逆勢,凡順勢不要驕傲,盲目樂觀,而應該未雨綢繆。

懂得了這些道理,逆境才能發揮其積極的功能,才能進一步激起人們的鬥志和求勝的欲望。具有這種心態的人,逆境猶如興奮劑,激勵著人們煥發青春、鬥志、熱情和潛能,向著希望的頂點不懈地攀登。

当今和平年代,应付逆境的能力更能使你立于不败之地。“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则是一个万丈深渊。”“苦难是人生最好的教育。”名人之谈告诉我们:伟大的人格只有经历熔炼和磨难,潜力才会激发,视野才会开阔,灵魂才会升华,才会走向成功,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富豪,约八成出身贫寒或学历较低,他们白手起家创大业,赢得了令人羡慕的财富和名誉。他们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甚至大起大落,几经沉浮,不经失败和挫折就获得成功的。逆境不会长久,强者必然胜利。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成就生命的辉煌。

AQ 不但与我们的工作表现息息相关,更是一个人是否快乐的重要关键。尤其在大环境不景气的当下,不论是在职或待业,突发状况的发生机率都会提高,因此练就一身响应逆境的好本领,就愈显重要了。

「逆商」的圖片搜尋結果

如何提升自己的 AQ 呢?

凡事不抱怨,只解决问题

碰到不如意的情况, AQ 低的人会怪东怪西,都是别人的错,害自己不能如愿,抱怨过后,心情往往更加沮丧,而问题依旧无解。AQ 高的人通常没时间抱怨,因为他们正忙着解决问题。所以请减少抱怨的时间,因为少一分时间抱怨,就多一分时间进步。

先看优点,再看缺点

当挫折发生时,如果第一个念头是:「完了,这下没救了。」那就很难逃脱悲观的诅咒。 AQ 高手的做法是,遇到状况,先问自己:「现在有什么是可珍惜的?」换句话说,在挫折中找优势,并把它转化成进步的助力。例如,突然失业当然错愕,但想一想,现在多了时间自己可支配,还有资遣费,于是再进修培养第二专长,似乎会是不错的想法,也许就此开创出另一番格局。毕竟,自怨自哀解决不了问题,懂得在逆境中找机会,才是高 AQ 的精彩表现。

将当下的不幸,变成日后的「幸亏」

看待挫败, AQ 高手清楚知道,一时的成败并不能定一生。就像李安,大学没考上,却因此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舞台,现在想想,还真「幸亏」当时没考上大学,要不现在就不是这番光景了。因此只要保持乐观,赛翁失马焉知非福, AQ 高手就能将当下的不幸,变成日后回顾时的「幸亏」。

让我们一起提升自己的逆境商数,如此一来,工作上的卓越成就,一定指日可待。成功是一种习惯、一种态度、那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

 

情商(EQ)(人類性能商數之一)

[何宗陽編輯整理]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智商,80%则取决于情商。  ~佚名

智商决定录用;情商决定提升。  ~佚名

情商低,只有兩個原因: 1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2推測不準別人的感受.  ~佚名

情商比智商更能決定人的一生.   ~佚名

   相關圖片
情商 EQ

情绪商數英语:Emotional Intelligence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为EIEQ,简称情商),是一種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指数,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德·薩洛維於1991年创立,屬於发展心理学範疇。情商是一种认识、了解、控制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其包括导商 (LQ)。

情商包含:了解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此商数乃指面对多元的社会变化冲击,情绪的稳定程度。商数愈高者表示承受变动的能力愈强,不但顺应变化的环境,同时可以调适环境,进而创造环境的一种积极面情绪。

「情绪商數(英语: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为EI或EQ,简称情商)」的圖片搜尋結果情商(情绪商数)(EQ)是由两位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新罕布什尔大学)和彼得·萨洛维(耶鲁大学)于1991)年首先提出,但并没有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关注,直至1995年,由时任《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才引起全球性的EQ研究与讨论,因此,丹尼尔·戈尔曼被誉为“情商之父”。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的圖片搜尋結果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于1997年被引入中国大陆,从而引发全国大讨论,使之成为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

对于情绪智商的概念,丹尼尔·戈尔曼并没有提出一个精确的概念。但是从丹尼尔·戈尔曼《情绪智商》一书的字里行间,人们还是可以看出情绪智商概念的端倪。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的圖片搜尋結果

即使是情商之父,在《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并没有复述情商的准确定义(指抽象定义)。这也说明EQ仍然是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个新产生的名词,其定义仍在不断更新、不断进步过程中。丹尼尔·戈尔曼本人在该书的10周年纪念版作序时提到:他认为“情智(EI)”作为情绪智力的简称,比用“情商(EQ)”更为准确。但是,EQ的概念在全球已深入人心。

在全球的教育领域,由于SEL计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的深入人心,一般将“社会情绪能力学习(SEL)”等同于“情商训练/情商学习”,专业人士反而较少提及EQ。因此,EQ成为与IQ(智商)的一个对应的商业化名词。

情商(EQ)是多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最新的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智商,80%则取决于情商。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表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但也有人质疑情商是否是一种智力能力的扩展表现。丹尼爾·高爾曼和其他几个研究者,揭露了情緒商數的概念并声称它至少像更传统的智商(IQ)一样重要。

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持者们通常认为,对g因素的测量是对学业能力的最佳测量方法。他们认为其他种类的智能在学校教育之外会同等重要。

作为回应,g因素的研究者认为,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时候(hunt2001)多元智能理论还没有诞生。他们还指出,g因素对个人行为有根本性的影响,个人的工作表现也不例外。(坎贝尔,Campbell, 1991)

跟智商不一樣,情緒商數可以經過指導而有改善。情商是可以通过全面系统的课程培养提高并且改变的。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学生们这个时候面临学习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这些都会使他们造成心理失衡和复杂的心理矛盾,严重的便可以产生种种不良的后果。如叛逆、厌学、考试焦虑、与同学关系紧张等问题。

形成过程

情商EQ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型于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它主要是在后天的人际互动中培养起来的。青春期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因为这是一个人走向成人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其学习和发展任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中学生由于面临着生理上、心理上的急剧变化,还有学业上的巨大的压力,这些,都会使现代中学生造成心理失衡和复杂的心理矛盾,甚至产生种种不良的后果。据一份22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显示,实际上我国中学生中有各种心理问题者达15%一20%,表现形式以亲子矛盾、伙伴关系紧张、厌学和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等现象为多。这些问题的发生大多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关,多是源于其心中时常涌出的各种非理性情绪。而提升EQ水平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训练。

提高过程

弘扬个性,发展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但这一切都源于心理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开设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班,通过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着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自我心理觉察能力和认知水平,学会自我情绪控制,改善其不适当的情绪行为,提高情商水平,让孩子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及具理性信念的人生观,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学习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有没有训练提升情商的好办法呢?”答案同样是肯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文学(尤其是小说)不失为一个简单高效的手段。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雷蒙德•马尔(Raymond A. Mar)在实验中对比了长期阅读小说的读者和非小说读者,发现前者在解读他人心意的测试中表现得更为出色。其同事玛娅•吉基奇(Maja Djikic)以实验进一步证明,小说阅读量越大的人,越擅长体察人心。美国俄勒冈大学的玛乔丽•泰勒(Marjorie Taylor)和同事的研究则表明,从事小说创作五年以上的人,其人际互动指数高出常人。

读读小说就能变得人情练达,这不是有点匪夷所思吗?若要深究这个问题,则有必要对心意解读背后的心理机制略作一述。心理学家把心意解读视为大脑对别人心理状态的模拟。比方说,观众们在电影画面中看到一个旅人孤独地跋涉于茫茫沙漠之中。他耷拉着双肩,拖着蹒跚的脚步,目光涣散、嘴唇干裂,显然是被炫目的烈日和滚滚的热浪摄走了最后的精力,随时都会一头栽倒下去。

目睹了此情此景,观众自身的干渴体验被调动了起来,对旅人心理状态的模拟在大脑中启动了,毫秒之间我们就把握住了他的感受和意图——“快渴死了!来一口水救救命吧!!”这一模拟之所以一触即发,有赖于这样一个前提——谁都晓得口干舌燥的滋味儿,也都尝过热浪蒸腾的苦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阿尔文•高德曼(Alvin Goldman)指出,我们自身丰富的经验和感受,对于心意解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若把领悟别人心意的能力视为一套有模拟功能的软件,我们自身的经验和感受就是加载于这软件上的数据包。阅历丰富的人之所以善于领会别人的心意,是因为他的软件上加载了形形色色的数据包,无论何种境遇都能准确模拟。少不更事的孩子往往不那么善解人意,恰是因为经验感受尚且贫乏——数据包加载得少,软件的模拟功能自然也就比较单一。

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美国人曾开玩笑地说:当遇到事情时,理智的孩子让血液进入大脑,能聪明地思考问题;野蛮的孩子让血液进入四肢,大脑空虚,疯狂冲动。

是的,当血液充满大脑的,你头脑清醒,举止得当,反之,当血液都流向你的四肢和舌头的时候,你就会做蠢事,冲动暴躁,口不择言。

事实上,科学实验证明,当我们在压力之下变得过度紧张时,血液的确会离开大脑皮层,于是我们就会举止失常。此时,大脑中动物的本性起了主导作用,使我们像最原始的动物那样行事。要知道,在文明社会中,表现得像个原始动物会带来大麻烦。

控制情绪爆发有很多策略,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注意你的心律,它是衡量情绪的精确尺子。当你的心跳快至每分钟100次以上时,整顿一下情绪至关重要。在这种速率下,身体分泌出比平时多得多的肾上腺素。我们会失去理智,变成好斗的蟋蟀。

「情绪商數(英语: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为EI或EQ,简称情商)」的圖片搜尋結果

当血液又开始涌向四肢时,你可以选用以下的方法来平静心情:

1)、深呼吸,直至冷静下来。慢慢地、深深地吸气,让气充满整个肺部。把一只手放在腹部,确保你的呼吸方法正确。

2)、自言自语。比如对自己说:“我正在冷静。”或者说:“一切都会过去的。”

3)、有些人采用水疗法。洗个热水盆浴,可能会让你的怒气和焦虑随浴液的泡沫一起消失。

4)、你也可以尝试美国心理学家唐纳·艾登的方法:想着不愉快的事,同时把你的指尖放在眉毛上方的额头上,大拇指按着太阳穴,深吸气。据艾登说,这样做只要几分钟,血液就会重回大脑皮层,你就能更冷静地思考了。

许多人的神经系统就像父亲的手一样长了厚厚的老茧。我们已经习惯于意识不到精力的消耗。精力是微妙的,但也可以体会到明显的变化,比如听到好消息时,肾上腺素会激增,而听到坏消息时,会感到精疲力竭。我们通常不会留意精力细微地消耗,比如与一个消极的人相处、在桌上到处找一张纸等等。

你的生活中有哪些缓慢消耗精力的事情?我家的墙角堆着一小块地毯,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可能有人会被它绊倒。这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但它分散我的精力。这就是我们如何界定分散精力的事物——每次接触之后都会感到精力被分散了。有时和朋友所处也是如此——相互吸取和给予精力——但有些是精力的吸血鬼,他们只会吸取你的精力。这时有两个选择:一是正视这个问题,建立心理界限继续与他们谨慎交往;另一个是减少与这种人交往。

的确,我们需要去除缓慢地浪费精力的东西,解脱出来以集中精力提高我们的情商。

EQ 最重要的兩 個意涵和指標,應該是指「團隊合作的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 see AQ);前者強調和旁人 合作時,能否透過和諧的人際關係處理及優缺點的互補,創造出超越個人數倍的效益; 而後者則是考驗一個人能否在高度的工作壓力下,依然能夠穩健前進,且越挫越勇。

如今,人们面对的是快节奏的生活,高负荷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较高的EQ是难以获得成功的。EQ高的人,人们都喜欢同他交往,总是能得到众多人的拥护和支持。同时,人际关系也是人生重要资源,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权变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弗雷德·卢森斯(Fred Luthans)对成功的管理者(晋升速度快)与有效的管理者(管理绩效高)做过调查,发现两者显著不同之处在于:维护人际网络关系对成功的管理者贡献最大,占48%,而对有效的管理者只占11%。可见,在职场中,要获得较快的成长,仅仅埋头工作是不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

「情绪商數(英语: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为EI或EQ,简称情商)」的圖片搜尋結果自從情商一詞出現以來,人們就開始了對情商與智商哪個更重要的比較。從功能上來講,智商反映了人的智慧型水平,情商則反映了人在認識自我、控制情緒、激勵自己以及處理人際關係方面的能力。然而,有很多的事例表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更能決定人生的命運。

最早情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研究。他认为情感宣泄对动物的生存与对环境的适应起着重要作用。在二十世纪,尽管对智商的传统定义重点强调认知的方面,比如识记知识、解决问题等,但是不少有影响力的研究者在智商的研究中发现了非认知领域的重要性。

早在1920年,爱德华·桑代克用社会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来描述理解与管理他人的能力。

大卫·韦克斯勒相似地描述了非智力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如果不能充分阐释这些非智力因素,那么对智商的研究将难有进展。

在1983年,哈沃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引入了多元智能的概念。多元智能包括了人际智能(洞察他人的目的与动机的能力)和自我认知智能(认识并理解自我的能力)。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能(比如智商),不能全面地描述一个人的能力。

尽管研究者们提出的概念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识:传统的对智商的定义不能全面地评估人的成就。

在2000年第一次区分了特质型情绪智力与能力型情绪智力。

情商的具體內容

對於情商的基本概念,我們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情商,高曼(Goleman)指出EQ由五個向度所組成, 把情商分成了五個具體的方面:

1、自我認知能力(自我察覺,認識自身的情緒)

認識情緒的本質是情商的基本點,這種隨時認知感覺的能力,對了解自己非常重要。換一種說法來解釋,就是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既不能對自己的能力判斷過高,也不能輕易低估自己的潛能。對自己判斷過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進,不善於和他人合作,在事業遭到挫折時心理落差較大,難以平靜對待客觀事實;低估了自己能力的人,則會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躊躇不前,沒有承擔責任和肩負責任的勇氣,也沒有主動請纓的積極性。有自知之明的人既能夠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長,也不會刻意掩蓋自己的欠缺。展示自己的不足而向他人求教不但不會降低自己,反而是一種成熟、自信和真誠。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工作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會輕言失敗,在工作取得成績時也不會沾沾自喜。

2、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規範,妥善管理情緒)

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自律。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包括控制自己不安的情緒或衝動,要保持清晰的頭腦且能頂住各方面的壓力;用真誠贏得他人的信任,並且隨時都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行為將影響他人。但是,為了表現所謂的“自律”而在他人面前粉飾、遮掩自己的缺點,刻意表演的做法是可笑的。只有在贏得他人信任的基礎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能真正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讚許。另外,自我情緒管理必須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要懂得如何克服不良情緒,如何進行自我安慰,擺脫焦慮、灰暗或不安等情緒的影響。在這方面能力較匱乏的人,常常需要與低落的情緒交戰;而能夠掌控自己情緒的人,則能很快能地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開始。

3、自我激勵能力(激發個人的潛力)

一般情況下,能夠自我激勵的人,做任何事情的效率都比較高。一個人要想使自己持續進步,使個人能力從優秀向卓越邁進,就必須努力培養自己的“謙虛”、“執著”和“勇氣”這三種品質。謙虛且能聽取多方面的意見,一定會使人進步,執著是指我們堅持正確的方向,矢志不移的決心和意志;而只有那些有勇氣迎接

挑戰、勇於做最困難的工作的人才能真正實現自我超越。正如馬克?吐溫所說:“勇氣不是缺少恐懼心理,而是對恐懼心理的抵禦和控制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自我激勵或發揮創造力,都需要將情緒專注於某一目標,這一點是絕對的,而且成就任何事情都要有情感的自制力——克制衝動與延遲滿足,能夠保持高度熱忱才是一切成就達成的動力。

4、認知他人的能力(同理心,感同他人的情緒)

同理心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技巧之一,它同樣需要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夠從細微的信息覺察他人的需求,這種類型的人特別適合從事醫護、教學、銷售與管理的工作。具體而言,具有同理心的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站在對方角度想一想,總是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有些俗話、諺語也恰好表達了與人相處需要同理心的道理,比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想要知道,打個顛倒”。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沒有固定的公式可循,從關心別人、體諒別人的角度出發,做事時為他人留下空間和餘地,發生誤會時替他人著想,主動反省自己的過失,勇於承擔責任,這都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關鍵。只要有了同理心,我們就能避免許多的抱怨、責難、嘲笑和諷刺,大家就可以在一個充滿鼓勵、諒解、支持和尊重的環境中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5、人際關係管理的能力(社會技巧,人際關係的管理)

人際關係就是管理他人情緒的藝術。一個人的人緣、領導能力、人際和諧程度都與這項能力有關,充分掌握這項能力者通常是社會上的佼佼者。人際關係包括在社會交往中的影響力、傾聽與溝通的能力、處理衝突的能力、建立關係的能力、合作與協調的能力、說服與影響的能力等。

在上述五個方面中,前三個方面只涉及“自身”,是對自身情緒的認識、管理、激勵與約束;後兩個方面則涉及“他人”,要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情緒,並通過妥善管理他人情緒來達到人際關係的和諧。換句話說,EQ的基本內涵實際上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要隨時隨地認識理解並妥善管理好自身的情緒;第二部分是要隨時隨地認識、理解並妥善管理好他人的情緒。

情商高的10個表現

第一:不抱怨、不批評
高情商的人不批評、不指責別人,不抱怨、不埋怨。其實,抱怨和指責都是不良情緒,它們會傳染。高情商的人只做有意義的事情,不做沒意義的事情。

第二:熱情和激情
高情商的人對生活、工作和感情保持熱情,有激情。調動自己的積極情緒,讓好的情緒伴隨每天。不讓不良情緒影響生活和工作.

第三:包容和寬容
高情商的人寬容,心胸寬廣,心有多大,眼界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高情商的人不斤斤計較,有一顆包容和寬容的心。

第四:溝通與交流
高情商的人善於溝通,善於交流,且坦誠對待,真誠有禮貌。溝通與交流是一種技巧,需要學習,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摸索。

第五:多讚美別人

高情商的人善於讚美別人,這種讚美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看到別人優點的人,才會進步得更快,總是挑揀別人缺點的人會固步自封反而退步。
第六:保持好心情
高情商的人每天保持好的心情,每天早上起來,送給自己一個微笑,並且鼓勵自己,告訴自己是最棒的,告訴自己是最好的,並且周圍的朋友們都很喜歡自己。

第七:聆聽的好習慣
高情商的人善於聆聽,聆聽別人的說話,仔細聽別人說什麼,多聽多看,而不是自己滔滔懸河。聆聽是尊重他人的表現,聆聽是更好溝通的前提,聆聽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一種溝通。

第八:有責任心
高情商的人敢做敢承擔,不推卸責任,遇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正視自己的優點或是不足,敢於擔當的人。

第九:每天進步一點點
高情商的人每天進步一點點,說到做到,從現在起開始行動。不是光說不做,行動力是成功的保證。每天進步一點點,朋友們也更加願意幫助這樣的人。

第十:記住別人的名字
高情商的人善於記住別人的名字,用心去做,就能記住。記住了別人的名字,別人也會更加願意親近你,和你做朋友,你會有越來越多的朋友,有好的朋友圈子。

如果你是那種很難記住別人名字的人,那麼你可能常常覺得別人臉熟但叫不出他們的名字。Indira Pun就不會有這種困擾,她是一家香港酒店的禮賓部經理。她說:『有時候當我見到一位幾年都未曾謀面的客人時,我能馬上想起他們的名字。我會像鍛煉肌肉那樣鍛煉我的記憶力。』在酒店禮賓部工作了11年的她,有許多記憶的小訣竅。

『明明碰到老朋友,但打死都想不起來對方的名字?』一般人難免碰到這種腦袋突然斷電,瞬間糗到不行的窘況,既不能尷尬地問老友『你貴姓啊?』更不能問『我們在哪見過啊?』,但桃園市長鄭文燦卻能在腦袋中熟記一萬五千人的名字還打死不忘!鄭文燦在接受中視《改變的起點》專訪時,首度公開他獨特的『超神奇記憶法』!

您有算過自己可以記住多少人名嗎?對於跑業務的、大老闆身邊的祕書機要,又或者是每天得面對上萬選民的政治人物來說,都巴不得自己腦袋中有裝電腦,可以精準記憶客戶或選民的名字為自己加分。有人幫桃園市長鄭文燦算過,他腦中竟然可以記住超過一萬五千人的名字,而且不只是名字,連這個人的職業或是頭銜也可以牢牢記住,有立委在婚宴場合碰到鄭文燦,鄭文燦帶著立委敬酒,這位立委驚呼『天啊,我們連敬20桌酒,鄭文燦幾乎每個人的名字都叫得出來,這簡直太神奇了!』

桃園市長鄭文燦
桃園市長鄭文燦/圖截自中視新聞

桃園市長鄭文燦接受中視《改變的起點》專訪時,在主持人哈遠儀頻頻追問下,終於首度公開他獨創的超神奇記憶法! 鄭文燦說要熟記人名是要有『特殊方法』的,像他就是採取『圖象記憶法』有個『圖象資料庫』,當新認識某個人,『我會把這個人的名字和頭銜與某個特定圖象做聯結』『又或者是把這個人的綽號和特徵聯想到特定畫面和圖象』,等到下次見面時『我會從圖象資料庫中回想上次見面場景,就能把這個人名字喊出來!』但這種方法卻也不是萬無一失,難免還是有凸槌忘記的時候,遇到這種情形,腦海中就要向電腦重設一樣,重新再做一次圖象聯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煎蛋網報導,首先,在介紹期間聚精會神。她說:『你的大腦這時要像一部照相機。』在這位客人說出自己的名字時要仔細聽,接著你要在腦海中記住這位客人的獨特之處,並將這種獨特之處與客人的名字聯繫起來。也許那位客人養了奇怪的鼴鼠,也許那位客人走路像芭蕾舞演員。形成這種心理印象之後,就要使用他們的名字。Pun說在第一次交流時至少要喊兩到三次他們的名字。

在與重要人物見面時,提前做一些準備工作。Pun和其他接待員會相互傳閱重要客人的照片,且特別注意客人名字的發音。而我們這些普通人則可以提前了解面試官和新老闆,以減少我們內心的緊張感,畢竟我們對他們的名字和喜好有一定了解。

別怕那些聽起來很奇怪的名字。35歲的Pun在香港出生,她的父母是尼泊爾人,她在新加坡接受教育,她會說英語、尼泊爾語、普通話、粵語和『一點其他語言』。她認為奇怪的名字更容易被人記住,因為人們會迫使自己來記住它。

如果你不知道一個名字如何讀,你可以嘗試發音讓別人來幫助你。被人糾正你的發音總比你永遠不開口叫他們要好。一些中樞神經系統方面的研究表明,別人喊我們的名字時,我們的大腦會在大腦中與我們的自我意識相關的區域產生不同的活動。Pun說:『每個人都喜歡聽到別人喊他們的名字。』

記住名字的十大祕訣

一、如果你的名字特別難念,可以考慮一開始就提供一個聯想的東西,以幫助對方正確的發音、記住並說出你的名字。

二、一聽到名字就複述一次,並在對話時說出那個名字。「蘇珊.費琳,很高興認識你,蘇珊.費琳女士。費琳女士,你希望我怎麼稱呼你?」有人說,當你說對方的名字五次後,就會記住這個名字。當對方聽到你說出他的名字,也會讓對方覺得被注意、重視,有助於增進雙方的關係。

*請注意:商務上對女性正確的稱謂是「女士」(Ms.),除非對方要你以其他方式稱呼她。

三、看著對方。專心、注意、傾聽。認真聽對方說名字,然後聯想你認識的另一位蘇珊……但聯想時要特別小心!(換句話說,別聯想些尷尬的事,例如把「粉紅先生」和「豬先生」聯想在一起,因為對方體型略胖或圓臉…你可能會不小心用聯想的詞而不是對方的名稱來稱呼對方。)

四、立即複述對方的名字,對話時要經常使用。記住,說三次還可以,五次之後你就不會忘記了。這樣重複說對方的名字,也會讓對方覺得很特別,有助於增進人際關係。

五、視覺上的聯想——想像畫面:「蘇珊」可以聯想成蘇醒或珊瑚,或是「費琳」聯想成「費力、琳琅」,任何有用的聯想都可以。

六、請對方唸出他的名字。

七、請對方做聯想。特別是很難唸或很罕見的名字或姓氏。

八、跟對方要名片,並利用這個機會以「視覺印象」記得名字,留下記憶。

九、請對方介紹名字寫法。

十、看對方的名牌(很明顯的做法)。

忘記時(或完全不知道時)該怎麼辦

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記住名字是個挑戰,也許是因為我們沒有留意,或是在想該說些什麼話,而沒有認真聽、把名字記住、說出來。

一般:不理會對方。

一般:叫對方「朋友」、「老兄」、「親愛的」、「甜心」,或是其他綽號(絕對不要這麼說!這樣一點也不好)。

即使你不是百分之百確定某個人的名字,也要盡力。當你忘記別人的名字時,補救的方式也是讓你脫穎而出的機會。

忘記名字時的訣竅

一般:「請再說一次你的名字好嗎?」

高明:

一、直接承認!要說「很抱歉,我完全不記得你的名字。」說的態度要真誠,你的努力和這個舉動會被對方注意而且感謝。記住,重要的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如何說。

二、問雙方都尊重的第三人:「戴著粉紅色領帶的男士叫什麼名字?」然後你可以刻意靠近、說出對方的名字打招呼,然後高明的展現出你知道對方的名字。

三、「設局」,派一個「雙方都尊重的第三人」去讓對方自我介紹,引導你想認識的人回應而說出自己的名字。這個方式很用,而且非常有效。「設局」的人接著就可以有自信的靠近想認識的人,然後說出對方的名字。

四、自我介紹。走近對方並說出自己的名字。我們都該要習慣當聽到別人說出自己的名字時,我們也要回應,說出自己的名字和姓氏。而且要慢慢而且清楚地說,別人才能了解、記得和說得出來。

五、直接問對方「請教您的大名?」對方應該會說出自己的姓和名。這時你可以說:「是的,我知道費琳,蘇珊.費琳。」這樣你就把名和姓都問到了。

六、請對方拼出姓名。但是要小心……當對方說「瓊斯」(J.O.N.E.S.)……這……「不就是聽起來那樣!」有時候的確會發生這種事。對方會了解、並感謝你的努力。

七、說出一個你認識的人的名字,使得對方揭曉自己的名字。(這個方法有點「粗糙」,但有時候會有用。)

八、詢問對方希望如何稱呼他們。這樣你不只能得到對方的姓名,也能讓你知道對方喜歡如何被稱呼。當對方回應時,要注意聽、學起來、記住並說出來。

九、盡快幫助忘記的人。如果有人看起來正在努力回想你的名字,就趕快自己說了吧,或是如果有人明顯忘記某人的名字,就說出那人的名字。這麼做一定會被感激,而且也能讓你脫穎而出(這麼做,也會讓別人在你需要時幫助你)。

*******

属于情商(EQ)范畴的其他各種QQ:

FQ 感觉商数 Feeling Quotient

 LQ, 导商

領導商數乃指影響環境(包括硬體的大環境及軟體的環境運作)良性變化的能力。以往 影響力來自權力為主,未來影響力將是魅力與磁力的綜合體,精闢的言論與雅緻的行事 風格,將是魅力與磁力的主要來源,每個人如何促成環境良性變化的能力將在新世紀扮 演要角。多元社會多元價值觀急速變化,培養高的領導商數,可先由善用各種溝通媒體 工具,如網路、電腦等,並深入瞭解人類的特質,以建立良性的個人魅力與磁力,善用 各種互動的機會與管道,促成軟體環境良性演變,以建立精緻的硬體環境。

通過平衡領導學™中的平衡商數(Balancing Quotient)可以反映我們是否失衡,也藉著"平衡和諧模型"(Negative -Positive Model),檢測我們內在的能量流。涵蓋"人"的部分,提升管理層管理人的能力,解決組織成員態度上和行為上的問題,協助企業培養正確的團隊,為企業建立良好的基礎。令管理者和團隊更有熱情和動力,有效達到企業目標,令工作更愉快,生活更美好。

LQ(Love Quotient)爱的智商,能使人和人相亲相爱,对大自然、创作、哲学、运动、学习……等各种角色、各种职业人的扮演,都能抱着热情和执著的一种能力。           CQ ,表示 Charisma Quotient ,愈有CQ 个性魅力,愈有成功机率。

LQ 愛情智商 Love Quotient LQ, 有這麼一個說法,戀愛中的人都會變笨,在愛情裡面,人的智商幾乎為零.

NQ 即為 Networking Quotient(人脈智商)

美國好萊塢名言:"It’s not about what you know but who you know."(關係比知識來得重要)

日本槓桿效益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本田直之在《超強人脈術》一書中提到:

「重點不在『認識誰』,而是『被誰認識』。

是你經營人際關係的能力。有人說,IQ(智商)+EQ(情緒智商)+NQ(人脈智商)=成功。」~貓眼娜娜在《女人人脈學》

PQ(PATIENCE QUOTIENT)耐心商數:  可促進定力及智慧

  1. 耐心:排隊、開車、傾聽
  2. 耐煩:處理各種雜務
  3. 沒耐心傾聽,老化徵兆

RQ(RELATIONSHIP QUOTIENT)人際關係商數(親和力).

SQ(SMILE QUOTIENT)微笑商數

善意的微笑,是人际的润滑剂,使陌生人、亲近的人都有一种宾至如归、春风化雨般的亲切感。经常乐观大笑,更使人易于亲近。“老顽童”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比“少无常”好玩得多。笑,尤其是微笑、开心一笑,都是友善的。这样的人,当然比经常带着一张苦瓜脸的人容易出头或成功。

  1. SMART+MODERN+INTELLIGENCE+LEISURE+ENJOY YOUR LIFE
  2. 快樂的4S理念:SMILE、SIMPLE、SHARE(能夠和別人分享就是快樂,不論是得意或失意都要和別人分享)、SLOW
  3. 笑可紓解壓力、提升免疫力
  4. 每天想快樂的事情微笑三次,可增加10年壽命
  5. 喜樂乃是治病良藥
  6. 內心平安喜樂的幸福勝過物慾滿足的幸福(物慾滿足沒有什麼,內心平安喜樂才是重點)

SQ 社交商数 Social Quotient

TQ 團隊商數(Team-working Quotient)高低會成為能否順利執行團隊工作的指標。

WQ 等待商數(wait Quotient)

意指面對想要得到的東西,願意等一下再享受。在《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一書中指出,當孩子願意等待15分鐘後再吃多一點的棉花糖,長大後,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成功。願意等待的孩子,在社會與情感的適應力較強,也比較快樂。

成功人生『六脈神劍』

「六脈神劍」的圖片搜尋結果

成功人生『六脈神劍』

人生『六脈』:

「六脈神劍」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生『六脈』:

  1. 命脈,也就是人生三寶福祿壽中的壽, 也就是性命跟健康(LQ+HQ)。辨人品,命脈明哲保身。病後始知健康之可貴。萬貫的家財比不上健康的身體。

  2. 喜脈,也就是人生三寶福祿壽中的福, 也就是幸福和快樂(HQ)。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3. 人脈,得道多助。 有人緣,人脈無往不利。專業是利刃,人脈是秘密武器。生涯領域裡有這麼一句經典佳句:『生涯要成功,四脈不可少,人脈(NQ)+智脈(IQ)+情脈(EQ)+金脈(FQ),必以人脈為首。

  4. 金脈,也就是人生三寶福祿壽中的祿, 也就是金錢和理財。懂人性,錢脈(FQ)無可限量。

  5. 智脈,也就是專業知識和智慧(IQ)。

  6. 情脈,也就是EQ(情緒智商)。諳人心,情脈處處逢源

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的圖片搜尋結果

[維基百科]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於1983年提出。加德納從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發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從而提出本理論。儘管加德納將智能稟賦劃分得如此之細,但他強調自己的理論不應被用於限定人們為某一項智力類型,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一套智力組合體系。[1]從這個意義上說,多元智能理論實際上是複合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在二十世紀90年代在東南亞快速冒起。起初在台灣興起,繼而香港教育部門積極參考有關理論,並在多家幼稚園和小學的一年級推廣多元智能教育。至今華人地區已有教育組織及教育工作者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核心,為幼稚園、小學、中學和大學等學齡階段之學生、教師和家長,提供測驗評量、課程營隊、教育輔導、教師培訓等教育解決方案。

傳統上,學校一直只強調學生在邏輯數學和語文(主要是讀和寫)兩方面的發展。傳統IQ智力測驗也僅涵蓋邏輯數學、語文、和空間智能。但這並不是人類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例如:建築師及雕塑家的空間感(空間智能)比較強、運動員和芭蕾舞踏員的肢體能力(肢體動覺智能)較強、公關的人際智能較強、作家的內省智能較強等。

根據加德納的理論,學校在發展學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時,必須留意每一個學生都擁有某些方面的智能特別突出;而當學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進度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其強項學習,而不是讓學生因此受到責罰。

理論內容

加德納認為過去對智力的定義過於狹窄,未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他認為,人的智力應該是一個量度他的解題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的指標。根據這個定義,他在《心智的架構》(Frames of Mind, Gardner, 1983)這本書裡提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個範疇(後來增加至九個):

  1. 語文(Verbal/Linguistic)
  2. 邏輯數學(Logical/Mathematical)
  3. 空間(Visual/Spatial)
  4. 肢體動覺(Bodily/Kinesthetic)
  5. 音樂(Musical/Rhythmic)
  6. 人際(Inter-personal/Social)
  7. 內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 自然觀察(Naturalist,加德納在1999年補充)
  9. 存在(Spiritual,加德納在2006年補充)

「多元智能理論」的圖片搜尋結果
這八個範疇的內容如下:

語言智能

包括口頭語言運用及文字書寫的能力,把句法、音韻學、語義學、語言實用學結合並運用自如。這類人在學習時是用語言及文字來思考,喜歡文字遊戲、閱讀、討論和寫作。

邏輯數學智能

從事與數字有關工作的人特別需要這種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智能。他們學習時靠推理來進行思考,喜歡提出問題並執行實驗以尋求答案,尋找事物的規律及邏輯順序,對科學的新發展有興趣。即使他人的言談及行為也成了他們尋找邏輯缺陷的好地方,對可被測量、歸類、分析的事物比較容易接受。

空間智能

空間智能強的人對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及它們之間關係的敏感性很高,能準確地感覺視覺空間,並把所知覺到的表現出來。這類人在學習時是用意象及圖像來思考的。

空間智能可以劃分為形象的空間智能和抽象的空間智能兩種能力。 形象的空間智能為畫家的特長。抽象的空間智能為幾何學家特長。建築學家形象和抽象的空間智能都擅長。

肢體動覺智能

善於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這類人很難長時間坐著不動,喜歡動手建造東西,喜歡戶外活動,與人談話時常用手勢或其他肢體語言。他們學習時是透過身體感覺來思考。

音樂智能

音樂智能強的人能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較具敏感性。在學習時是透過節奏旋律來思考。

人際智能

這類人對人的臉部表情、聲音和動作較具敏感性,能察覺並區分他人的情緒、意向、動機及感覺。他們比較喜歡參與團體性質的活動,較願意找別人幫忙或教人如何做事,在人群中才感到舒服自在。他們通常是團體中的領導者,靠他人的回饋來思考。 例如:卡內基、黑幼龍、羅斯福

內省智能

內省智能強的人能自我瞭解,意識到自己內在情緒、意向、動機、脾氣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他們會從各種回饋管道中瞭解自己的優劣,常靜思以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愛獨處,以深入自我的方式來思考。

內省智能可以劃分兩個長層次:事件層次和價值層次。事件層次的內省指向對於事件成敗的總結。價值層次的內省將事件的成敗和價值觀聯繫起來自審。

自然觀察智能

能認識植物、動物和其他自然環境(如雲和石頭)的能力。自然觀察智能強的人,在打獵、耕作、生物科學上的表現較為突出。

自然觀察智能應當進一步歸結為探索智能。包括對於社會的探索和對於自然的探索兩個方面。

.存在智能.

對宇宙及抽象人生觀的思考能力和對事物本質的靈感、頓悟能力和直覺思維能力。

其他類型智能

人的智能還可以從其他角度進行分類:

  • 記憶力:對於事物的記憶力,包括短期和長期的記憶力,形象和抽象的記憶力等。
  • 形象力:在記憶的基礎上形成形象的能力。也可以說是感性認識能力。
  • 抽象力:在形象的基礎上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也可以說是理性認識能力。
  • 信仰力:在形象和抽象的思維的基礎上形成對於人生和世界總的觀念的能力。
  • 創造力:形成新的形象、理論、信仰的能力。

創造力

多元智能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可推動學生創意的理論思想,因此坊間有不少聯繫多元智能及創意的工作坊;而創意更被認為是多元教學的門檻。

該從哪裡著手?

過去的多元智能發展主要集中在幼稚園,因為教育專家及官員認為,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應該由小做起,並慢慢推廣至其他層面。然而,廣義來說,多元智能理論的框架不單能在小學及幼稚園的層面推廣,在中學、大學、甚至研究院或在職培訓也是合適。在華人地區已有教育組織陸續將多元智能理論推廣及實踐於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所、企業等層面。近年不少國際MBA的課程都加入了創意思維的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新時代的適應力和創意方面的開發。這正正就是加德納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的其中一個範疇。

由於多元智能理論有助老師從學生的智能分布去更瞭解學生,中小學通常將理論用於兩方面:

  1. 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來發掘資優學生,並進而為他們提供合適的發展機會,使他們茁壯成長;
  2. 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來扶助有問題的學生,並採取對他們更合適的方法去學習。香港現時有幾家中學,容許部份語文能力較低的學生利用錄像來交功課。

然而,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賦,每一位學生都需要伯樂。於華人地區之教育組織及教育工作者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應擴及各層面的學校老師和教授及學生家長,運用實務且生活化的多元智能觀念來了解每一位學生,透過陪伴、觀察、多元智能測驗評量及經設計的智能課程活動等方式,發現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智能和天賦,繼而運用多元智能教學法因材施教,鍛鍊並提升每一位學生的多元智能表現,輔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優勢智能有效學習、探索生涯發展方向(例如科系及職業),據以實踐西方之多元智能理論及東方因材施教之教育理念。

參考

  • 張湘君、葛琦霞 編著,(2001),「多元智能輕鬆教─九年一貫課程統整大放送」,天衛文化,台北市,台灣。
  • 情緒智商
  • 有關對腦部傷創傷病人的研究而帶出的智能研究成果,可參考奧利佛·薩克斯條目的內容。
  • Burke, Kay. (1999), “The Mindful School: How to Assess Authentic Learning", (3rd ed.), SkyLight Training and Publishing, USA. ISBN 1-57517-151-1

智力.智商.IQ(人類性能商數之一)

「iq」的圖片搜尋結果

沒有智商這回事。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與宇宙學家

有些人總是過份重視智力測驗,過於相信所謂“智商”,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弊端。人的美好特質是多種多樣的,怎能以一份智力試驗定奪?儘管你在一次又一次的智力競賽中名落孫山,但在某一方面,你也許可以發揮你獨有的、奇蹟般的創造力,使生活充滿無盡的樂趣。~ 奧斯勒

所謂的智商,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的知識水平。   所謂的情商,說白了就一個人的爲人處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智商高情商低的人一生是懷才不遇。   智商低情商高的人一生是一事無成。   智商低情商低的人一生是平淡無奇。   智商高情商高的人一生是春風得意。 ~佚名

問問題是需要智商的,說話是最需要邏輯。~安迪教父 《馨媛私塾》
人愤怒的那一个瞬间,智商是零,过一分钟后恢复正常。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嘴伤害人,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佚名

高智商的人靠思考,可以解决未知的问题。高智商的人用思考,会去验证已知的问题. 大多数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只是去区别「知不知道」;而高智商的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是在区别「能不能搞懂」。~佚名

「智商」的圖片搜尋結果

智力(Intelligence)定義

要為智力(Intelligence)下定義是有難度的。究其原文的字義,有聰明、適應環境的含意,學者們對此更是眾說紛紜:哈沃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認為,智力包含語言、音樂、邏輯和數學、空間、肢體協調、個人知覺、人際互動和了解大自然的能力。邁克.安德森(Mike Anderson)則主張智力與個體的基本訊息處理機制(由所有思考過程單元組成,智力高的人運作快)以及模組成熟機制(因此智力一般而言隨年齡增長)有關。更有甚者,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 Sternberg)甚至在智力、智慧與創造力的基礎上,提出了智力平衡理論,指出智慧為智力的實務面,即運用智力、創造力,便能達到個體、人際與興趣間的平衡。

不同的定義能反映出不同理論的觀點。有人認為智力乃智力測驗的結果,而並非實體。亦有理論家認為智力是一般能力的組合,包含了經驗學習的能力、抽象思考及有效處理環境的能力。然而,介紹智力理論,必須從智力測驗開始,因為智力測驗被廣泛實行後,智力理論才開始被陸續提出。

智力理論

1. 心理計量取向

  • 1.1 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A general factor (g) theory: 主張智力受核心能力(g因子)影響,由Spearman提出。

Spearman發展出因素分析之統計方法,並且從諸多智力測驗中抽取出g factor

g factor能力佳則各能力均佳;若否,則均差. Spearman後期也承認Primary Mental Ability的存在

大部分的智力測驗主要針對抽象思考、邏輯推理和訊息處理能力而有不同的分量表,但對於其他智力的層面卻沒有顧及到,例如社會智力、學習能力、反思能力等。於是,開始有心理學家質疑所謂的「一般智力」的概念,相信智力測驗包含許多互相獨立的心智能力。為確定智力測驗包含的能力類型,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1904)遂提出了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概念。本小節要談論的心理計量取向,便是指以智力測驗為工具,以因素分析為方法,以測量結果的資料為立論的智力理論流派。

因素分析是一套統計方法,將一群變項依照彼此的關聯性,化簡成較少的因素。斯皮爾曼以因素分析探索智力測驗結果發現,智力測驗中不同分測驗間之分數有高相關性;斯皮爾曼推論,所有智力表現背後有一個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簡稱g因素)支配,g因素影響人整體為聰明或愚笨;然而智力並非由單一因素構成,斯皮爾曼提出了另外的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簡稱s因素),而s因素只會影響特定領域之智力表現。

  • 1.2 基本心智能力(primary mentalability)

A multiple factor theory:主張智力是多重能力,並且個別能力之間彼此獨立而不會互相影響。個體天生的智力優劣各有不同。Thurstone & Gulidford提出。

    • Thrustone提出Primary Mental Ability(各能力間彼此獨立而不互相影響)

      • 能力包含

        • 語文

        • 詞彙

        • 空間

        • 速度

        • 歸納推理

        • 數字

        • 記憶

      • Thrustone後期也承認g factor的存在

斯皮爾曼的整體智力理論在其後受到路易斯.瑟斯頓(Louis Thurstone)的挑戰,後者認為智力並非由單一因素主宰之概念。他以因素分析統計了五十六個測驗組,主張智力得以區分為七項彼此獨立的基本心智能力(primary mentalability),分別是語文理解、詞語流暢、數字能力、空間能力、聯想記憶、知覺速度與一般推理能力,瑟斯頓以此作為編纂基本心理能力測驗的依據。上述測驗的修訂版之預測力並未高於如同魏式兩表等整體智力測驗,因為瑟斯頓雖希望藉因素分析找出智力的基本元素,但由於這些主要能力並非彼此獨立,反而支持了整體智力的概念。

  • 1.3 流體智力與結晶智力

瑞蒙.卡特爾(Raymond B. Cattell)與其學生約翰‧宏(John. L. Horn),透過因素分析發現,g因素可再分為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Gf)與結晶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Gc)。流體智力指運用抽象邏輯思考解決面對新環境與問題的能力;結晶智力指個體隨著時間增長所擁有的知識及技能,運用既有知識與經驗技巧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

流體智力的發展再成年期達到顛峰,之後慢慢衰退;結晶智力隨年齡成長,若持續生活在一個智性刺激的環境下,人們的結晶智力並不會衰退,由兩種智力在年齡上的變化差異,推論此二種智力在本質上不同。

  • 1.4 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智力三階層理論- CHC模式(Cattell-Horn-Carroll model)

Gattel-Horn-Carroll Theory (CHC theory):比起Veronon更早提出,但是當時g & primary是主流,因此早期不受重視

    • Stratum I:70種細小的能力

    • Stratum II:8個能力 (相當於primary mental ability)

      • 流動智力:天生的反應、敏銳程度等等,隨著成長而提升,隨著衰老而減少(約在60歲附近)

      • 結晶智力:隨時間累積而來的智力,隨著年齡而提升,但是在60歲左右到達高原期(可能與記憶力造成學習能力趨緩所致)

    • Stratum III:g factor

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承襲卡特爾與宏的理論模式,提出智力三階層理論(three-statum theory of cognitive ability),又名CHC模式(Cattell-Horn-Carroll model),最上層為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第二層為八項能力(broad ability);最底層為六十九項特殊能力(narrow ability),如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數量推理等。如下圖(1)所示。

2000年時,心理學家約翰.麥格魯(John McGrew)再次整合前人觀點、修正CHC理論,為新近智力測量主要依據:上層g,中層含流體推理(Gf,指解決新奇問題能力,如歸納、演繹、邏輯推理)、知識理解(Gc,指獲取、使用語言和文化訊息的廣度與深度的能力)、短期記憶(Gsm,指取得、保存短期訊息的能力)、視覺空間處理能力(Gv,指產生、儲存、提取、轉換影像或感覺至心像的能力)、聽覺處理能力(Ga,指對聲音的反應能力)、長期記憶(Glr,指儲存新訊息並通過聯結而穩固訊息記憶的能力)、認知處理速度(Gs,指認知作業的順暢、自動化程度)、讀寫能力(Grw,指閱讀或書寫時陳述和取得知識的能力)、數理知識(Gq,指數字運算的掌握力),底層為s。

Carroll's Three Stratum Model of Human Intelligence: General intelligence (g) fluid intelligence (Gf),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Gc), general memory and learning (Gy), broad visual perception (Gv), broad auditory perception (Gu), broad retrieval ability (Gr), broad cognitive speediness (Gs), and processing speed (Gt).

img_0207

圖(1) 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的智力三階層理論

  • 1.5 VPR模式

強森(W. Johnson)與布查德(T. J. Bouchard)的VPR模式源自於弗農(P.E.Vernon)於1960年代提出的智力結構模式(Vernon’s structure of intelligence model),該模式包含了g因素、語文教育因素(verbal-education factor)和知覺操作因素(perceptual-mechanical factor)。 強森與布查德延伸弗農的模式,發展出VPR模式(VPR model),最上層是g因素,第二層分為語文因素V(verbal)、知覺因素P(perceptual)與對靜態物體旋轉或移動的旋轉因素R(image rotation),如下圖(2)所示。

圖(2) 強森與布查德的VPR模式

2. 多維取向

  • 2.1 哈沃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論

哈沃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以他的多元智力理論挑戰「古典」整體智力觀,他認為不同文化的多元成人需要各種不同的技能,並做出結論:智力並非為單一潛在心理能力或g因素,而是許多智力的組合,因此智力是「在特定文化環境或社群中,解決問題或創造成果的能力」。人的智力並不侷限於智力測驗的結果,在生活情境中表現優異者,以傳統智力測驗來測量智力,並不依定能顯現他們的天賦。

加德納提出了智力可分為八個向度,語文、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身體動感、自我了解、人際與自我觀察。加德納認為這八個項度彼此獨立,每個人都具備上述八種能力,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不同文化的成人表現出各種智力組合,雖正常人都具某種智力,但每個人擁有的智力組合,才是構成個體差異的基礎。透過腦傷病患的案例,成為了加德納理論的證據,此理論討論的智力本質,在許多人定義的智力下,可能根本不成立,但此理論使長久以來被忽視的能力(如音樂、人際等)開始受到重視。

2.2 邁克.安德森(Mike Anderson)的智力理論與認知發展

心理學家邁克.安德森(Mike Anderson)指出加德納的多元智力定義不清。再者,各種智力相關性過高,無法找出獨立於其他能力的特定心智能力。安德森根據瑟斯頓等研究者的整體智力概念,提出安德森的智力理論,而認為智力的差異源自產生思考的「基本處理機制」的差異。安德森指出,提供普遍能力的機制稱為模組(modules),且新模組的成熟得以解釋認知能力隨發展而增加。

除了模組,智力亦包含兩個特定能力,其一為處理命題式的思考,另一個為處理視覺及空間的功能。上述的能力由「特定處理器」執行,模組負責的是執行特定功能,而特定處理器負責較廣泛的知識類別,再者,特定處理器亦受基本處理機制影響。安德森的智力理論提出兩種知識的途徑:其一,透過基本處理機制,此及我們所稱的「思考」,可以解釋智力的個別差異。其二,為模組成熟後,以其作基礎而產生的知識,可以解釋智力發展。

2.3 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 Sternberg)的智力三元論

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 Sternberg)認為研究智力的目的不是區分個體智力的差異,他提出智力三元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igence)將智力分為三種:分析智力(analytic intelligence)、創造智力(creative intelligence)與實用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分析智力與傳統智力測驗獲得的結果相似;而創造智力指當人們面臨新問題或環境,處理問題與環境的能力;實用智力則是指解決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問題之能力。

斯騰伯格的三元理論重視經驗、脈絡以及基本訊息處理機制。理論包含三個次理論:成分次理論、經驗次理論、脈絡次理論。成分次理論有三個成分,其一,後社成分(後改為分析能力)負責問題處理期間的規劃、控制、評估等﹔第二,表現成分(創造能力)負責執行問題解決策略﹔第三,知識獲得成分(實用能力)負責問題解決間的訊息比較、編碼。

斯騰伯格經過實驗得出,關鍵成分是編碼歷程及比較歷程,試驗者將類比問題加以編碼,進而形成心理表徵,且其認為,個別差異主要在於編碼與比較歷程的效率。熟練的測試者,花較多時間編碼,形成的表徵較為正確,然而其解決問題所需時間未必較快。成分次理論未能解釋個體差異﹔經驗次理論著重處理經驗的影響﹔脈絡次理論重視認知活動如何融入特定環境脈絡,且焦點在三種心理歷程:真實世界環境適應、選擇、塑造。

  • 2.4 史蒂芬.塞西(Stephen Ceci)的生物生態理論

史蒂芬.塞西(Stephen Ceci)提出「多元認知潛能」,而非單一的整體智力或g因素。多元能力是能由社會環境或脈絡的機會所塑造。根據塞西的理論,日常或現實中的智力無法僅用整體智力或智商來解釋,而是取決於多元認知潛能及豐富、有組織的知識基礎。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的圖片搜尋結果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通俗地理解为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商(IQ). 是对人智力水平的一种表示方式,它代表一种潜在能力,提供记忆、 运算、 问题解决等生存必备的能力,也就是智力测验所测出的数值。 智商七种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应变能力。

它是测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L.W.Stern)提出,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制订“斯坦福—比内量表”中引用IQ,并加以改进。IQ是用智龄(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所得的商,乘以100,即比率智商。其计算公式为:  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 有人曾做过人群中各个IQ分数段所占的比例的统计:
人群中只有1%的人智商在140分以上;有11%的智商属于120分~139分;18%属于110分~119分;46%属于90分~109分;15%属于80分~89分;6%属于70分~79分;另外,有3%的人智商低于70分,属于智能不足者。

「iq」的圖片搜尋結果

智力是遗传基因控制的,人为无法改变,由于先天多种因素,人的智力发育会有所不同。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它必须与灵商(SQ)配合运用才行。

属于智商(IQ)范畴的其他各種QQ

CQ 文商(CQ),全称为文化智商,对应英文为Cultural intelligence(CQ),它主   要表现为一个人对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其属于智商(IQ)范畴.

DQ 發展商數(Development Quotient) 是指個人促使物態或事態轉變的能力,發展商數愈高的人,愈有辦法改變環境進而創造環境。(应变能力)

DQ 區別性商數 Distinguishability Quotient

EQ 教育商数 Educational Quotient

GQ全球化商數(Globalization Quotient)

在重視全球化的未來,培養GQ全球化商數(Globalization Quotient)很重要,擁有世界觀並有吸取世界資訊能力的人,必定能夠在全球化浪潮中,更快一步掌握自身發揮優勢。

JQ 判断商数 JQ(Judgment Quotient) 
好的分析将会有好的判断,否则就变成妄断或赌注。因此要培养好的判断商数,则需从分析能力培养起。如果有好的判断,决策较不易出错。未来是与时间竞赛,因此要做出好的决策,就须依赖高的判断商数了。

KQ 知识商数 Knowledge Quotient

LQ (Lifelong Learning Quotient)終身學習商數

新世代的人才需要擁有工作生活上所需的各種動態能力,也就是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 能夠及時充實所需解決問題之知識的能力。具有高終身學習商數的人,通常擁有高的學 習能力,且能掌握瞬息的變化,吸取新知的速度快,而且能在浩瀚如海的資訊中,搜尋 必要的資訊並轉化為知識,並透過累積、轉換與創造的過程。因此,學習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以簡捷的方式掌握要領,同時與其他領域連結(Link)、 3 邏輯思考、哲學概念的培養皆有助於提升終身學習商數。

MQ 記憶商數 Memory Quotient

PQ 知觉商数 Perception Quotient.  知覺感知英语:Perception)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腦对外界的整體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覺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釋。在认知科学中,也可看作一组程序,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组织信息。與感覺不同,知覺反映的是由對象的各樣屬性及關係構成的整體。

OQ 組織商數(Organization Quotient) 意指有條理組織事物的能力。組織商數高的人,容易建立生活秩序感,並有能力安排事情的先後順序。

QQ懷疑(问题)商數

RQ Reading Quotient 閱讀商數

RQ 推理商數(Reasoning Quotient),名偵探柯南堪稱是代表人物,能夠在眾多訊息中抽絲剝繭,找出事情的關聯性,並順利解決問題。換句話說,推理能力是解決問題的「先備能力」。

例如:歸納法或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有時叫做歸納邏輯;演繹推理(英語:Deductive Reasoning);溯因法或溯因推理(英語:abductive reasoning,也譯作反繹推理。

TQ (TIME QUOTIENT)時間管理商數:可充分運用時間做好生涯規劃

  1. 先後有序、輕重緩急,懂得時間管理的人,就有辦法分出輕重緩急把重要的事情先做好
  2. 一天24小時的運用
  3. RELAX BY KEEPING BUSY:聽老師講兩個小時比自己讀一整天還重要,做好時間的管理,睡眠不一定是放鬆的方法

UQ 理解力商數(Understanding Quotient)指對事物了解的能力,屬於人類認知的高階能力,與抽象思考能力同時發展。

Networking Quotient(人脈智商)名言佳句

相關圖片

[網路圖文]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說:「善於與人相處,只是良好人際關係的開端;建設性和貢獻度才是關鍵。」

●人際溝通大師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說:「要人喜歡你,請記住這個原則:真誠地關心別人。」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說:「不懂得思考如何『幫助對方』,就無法建立豐富的人脈!」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饒夢霞老師說:「生涯領域裡有這麼一句經典佳句:『生涯要成功,三脈不可少,人脈+知脈+金脈,必以人脈為首。』」

●美國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教授琳達.希爾(Linda Hill)及肯特.萊恩巴克(Kent Lineback)說:「無論是出於營運(完成日常任務)、發展(推展事業)還是戰略(與周圍的人進行互動,這些關係你現在並不需要,但將來也許用得上)的目的,建立人脈都是至關重要的。」

●人脈大師伊凡.明思納(Ivan Misner)及蜜雪兒.唐納凡(Michelle Donovan)說:「卓越的人脈高手會推動自己的事業向前邁進,但不會全憑一己之力;他們會訂定計畫、努力拓展人脈、加倍努力、了解如何讓自己的時間發揮最大價值、有效傳達自己 的訴求、成為專家、善用最有宣傳效果的故事,並且做其他人不想做的事;卓越的人脈高手也不太需要推銷,因為很多人會主動上門,準備掏錢購買。」(摘自《大師輕鬆讀》第323期)

●益登科技總經理曾禹旖說:「專業是利刃,人脈是秘密武器。」

●得詣科技總經理梁明成說:「專業與人脈競爭力是一個相乘的關係,如果光有專業,沒有人脈,個人競爭力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若加上人脈,個人競爭力將是『一分耕耘,數倍收穫』。」

●德勤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顏漏有說:「若將一個人三十年的事業生涯分成三個階段,前面第一個十年,重點應在於培養專業;第二個十年,是專業與人脈並重的階段;在事業生涯的最後十年,人脈關係將優於專業。」

●陸保科技行銷有限公司執行長沈寶仁(A Bo Co)說:

「黃金人脈不會因為知道而擁有,會因為行動而具備。」

「建立人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先打造個人品牌!」

「如果自己沒有被利用的價值,建立再多的人脈都是短暫的;即使你有被利用的價值,如果無法讓更多人知道,你被重用的機會就變少。」

「千萬經歷,不如貴人推薦一句。」

「當我們希望別人成為我們的貴人,不如先當別人的貴人!」

「持續感謝您的貴人並公開說出,會讓我們獲得更多貴人!」

「發展人脈的三大計畫,A計畫是行動(Action),必須在拿到名片的24小時內發問候信,給對方正面積極的印象;B計畫要啟動個人曝光(Bright), 每個月定期一次做數位曝光,提供關心、現況、專業等訊息分享;C計畫持續(Continue)累積引發互動,透過網路建立個人品牌。」(摘自《經濟日報》(2011年6月9日))

●紐約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陳文敏說:

「不斷建立人脈存摺。要思考你可以為別人創造什麼價值?唯有不斷製造被他人利用的價值,你才能創造自我價值及影響力。」

「建立人脈的不二法 門便是要懂得與顧客發生『關係』。建議你要先『穿上對方的鞋子(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想想對方最care的是什麼?發生『關係』不一定需要許多言語,端看你是否真心能為對方做些什麼,這才是建立關係最實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昆禾集團執行長鄭芳昆說:

「如何化人脈為『錢脈』?1.提升整體附加價值(讓你的人脈活絡起來);2.讓需求產生共鳴(讓需求擴大成黑洞)。」

「如何整合人脈?1.訴求一個明確的議題;2.企劃一個豐富的活動;3.創造彼此共同的利益。」

「如何提升人脈的層次?1.選擇性加入社團組織;2.參加高層次的學習及培訓;3.提高人際關係的門檻。」

「如何才能把握你身邊的人脈呢?1.每一個人都很重要,經常聯繫才能細水長流;2.雪裡送炭更勝於錦上添花;3.主動出擊結打造人脈。」

「經營人脈的四大祕招」包括:
1.『乍見之歡』:喜歡您這個人(第一次很重要);
2.『久處之樂』:信任您說的話(維持個人形象);
3.『問對問題』:了解您的需求(讓別人了解您);
4.『優質服務』:幫助您轉介紹(付出就是回報)。

●卡內基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指出:

「拓展人脈兩大法寶,是培養自信與溝通能力,再學習適時讚美他人的能力。」

「提升人脈競爭力八大技巧」包括:
1.守信;
2.被利用的價值;
3.分享;
4.多曝光;
5.創意與細心;
6.助人;
7.好奇心;
8.同理心。(摘自《商業周刊》第762期)

●光鹽公關媒體總監吳子平在《偷窺公關女王的人脈筆記》一書中提到3點人脈經營技巧:

1.談話時公私不分,做真正的朋友;
2.避免是非題,讓對方無從拒絕;
3.適當使用電子通訊,維持最剛好的距離。

●貓眼娜娜在《女人人脈學》一書中提到:

「NQ 即為 Networking Quotient(人脈智商),是你經營人際關係的能力。有人說,IQ(智商)+EQ(情緒智商)+NQ(人脈智商)=成功。」

「有人緣,人脈無往不利;諳人心,情脈處處逢源;辨人品,命脈明哲保身;懂人性,錢脈無可限量。」

●國際人資專家梅森浩一在《從零開始的人脈術》一書中提到「拓展人脈3法則」:

1.建構核心能力;
2.介紹時突顯自我特色;
3.善用不同工具(如社群網站)。

●日本7&I生活設計研究所株式會社社長藤卷幸夫在《CEO成功學1:人脈筆記》一書中提到「擴大人脈圈的5個方式」:

1.初次見面:讓對方談自己;
2.與大人物打交道:採多人攻勢(有隨行人員共同找話題);
3.延伸交遊圈:層層介紹;
4.與外國人交朋友:好客;
5.基本態度:主動。

●日本槓桿效益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本田直之在《超強人脈術》一書中提到:

「重點不在『認識誰』,而是『被誰認識』。」

「成為『讓人想認識的人』的必要條件:1.學習;2.具吸引力的學歷;3.傳授情報。」

「人脈經營的4大禁忌」包括:
1 與人接觸時,毫不考慮對方立場;
2 只談自己的事;
3 毫無意義地介紹人;
4 一味提出要求。

●美國法拉利綠訊行銷諮詢顧問公司(Ferrazzi Greenlight)創辦人啟斯.法拉利(Keith Ferrazzi)在《別自個兒用餐:人脈達人的31則備忘錄》一書中提到:

「真正的人脈拓展,是要想辦法讓他人成功。」

「人脈煉金術的主要原則」包括:
1.別斤斤計較,施比受有福,讓人脈網絡更擴大。
2.與對方保持聯繫,但千萬別寄一堆電子郵件,讓別人覺得缺乏誠意。
3.不論大小場合,別自個兒用餐,儘量提高自己的能見度。

「建立人脈網絡的8個技巧」包括:
1.馬上追蹤,認識新朋友後,在24小時內就應後續追蹤;
2.隨手E-mail,促進關係的延續;
3.資料迅速建檔,提醒自己在特定時間與對方保持聯絡;
4.投其所好,如寄給對方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5.大膽約訪,安排下次會面;
6.手寫感謝信,展現誠意;
7.展現謝意與幽默;
8.表現出「我能為你做什麼」。

●如何建立好人脈?「今日管理」(Management Today)及「策略財務」(Strategic Finance)雜誌給予以下建議:

1.知道自己需要建立人脈的原因;
2.不著痕跡,平時就要下功夫;
3.掌握最新情況,創造有趣的談話內容;
4.認真做功課,將對方資料建檔;
5.不只告訴對方名字,給予更多資訊;
6.問問題,增加彼此參與度;
7.等待雙方關係成熟,再提出需求;
8.事後再加把勁,若向對方提出要求卻無法如願,仍要延續關係。(摘自《EMBA雜誌》第194期)

大陸鴻儒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覃彪喜在《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一名25歲的董事長給大學生的18條忠告》一書中提到:

1.做事不如做人,人脈決定成敗;
2.學問好不如做事好,做事好不如做人好;
3.三十歲以前靠專業賺錢,三十歲以後拿人脈賺錢。

●大陸《廣州日報》(2011年5月3日)提到「建立人脈的10大潛規則」,包括:

1.想釣到魚,就要像魚那樣思考;
2.不要總顯示比別人聰明;
3.讓對方做主角,自己甘願做配角;
4.目中無人,讓你一敗塗地;
5.常與人爭辯,你永難贏;
6.鋒芒太露,下場不好;
7.刺蝟原則,保持適當距離;
8.樹一個敵,等於立一堵牆;
9.謙虛不虛偽,不苛求完美;
10.失言不如無言。

●大陸隆力奇直銷住家創業導師李斌生說:「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思維是王牌。」

●大陸地產大亨任志強說:

「人生『六脈』:人脈,得道多助;動脈,保持激情;靜脈,沉著冷靜;命脈,切中要害;商脈,善於理財;喜脈,保持快樂。」

「建立人脈的15個提示」包括:
1.學會換位思考;
2.學會適應環境;
3.學會大方;
4.學會低調;
5.嘴要甜;
6.有禮貌;
7.言多必失;
8.學會感恩;
9.遵守時間;
10.信守諾言;
11.學會忍耐;
12.有一顆平常心;
13.學會讚揚別人;
14.待上以敬,待下以寬;
15.經常檢討自己。

●美國好萊塢名言:"It’s not about what you know but who you know."(關係比知識來得重要)

智力,智力測驗,智力理論.

「iq」的圖片搜尋結果

[網路圖文]

要為智力(Intelligence)下定義是有難度的。究其原文的字義,有聰明、適應環境的含意,學者們對此更是眾說紛紜:哈沃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認為,智力包含語言、音樂、邏輯和數學、空間、肢體協調、個人知覺、人際互動和了解大自然的能力。邁克.安德森(Mike Anderson)則主張智力與個體的基本訊息處理機制(由所有思考過程單元組成,智力高的人運作快)以及模組成熟機制(因此智力一般而言隨年齡增長)有關。更有甚者,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 Sternberg)甚至在智力、智慧與創造力的基礎上,提出了智力平衡理論,指出智慧為智力的實務面,即運用智力、創造力,便能達到個體、人際與興趣間的平衡。[1]

不同的定義能反映出不同理論的觀點。有人認為智力乃智力測驗的結果,而並非實體。亦有理論家認為智力是一般能力的組合,包含了經驗學習的能力、抽象思考及有效處理環境的能力。然而,介紹智力理論,必須從智力測驗開始,因為智力測驗被廣泛實行後,智力理論才開始被陸續提出。

一、智力測驗

1. 智力測驗的起源與發展

  • 法蘭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最早以量化方式測量人類智力的學者

1869年,英國的心理學家法蘭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認為智力是優越的感覺與知覺技能,個人知覺構造越是敏感而正確,其智力越高。同時,人的智商高低決定於遺傳因素,是可以自上一代傳至下一代的。他的論述證據包含收集到的資料家族成員之間智力的表現有很高的關聯以及同卵雙胞胎的智力相似度高於異卵雙胞胎。

他於1884年於倫敦博覽會建立實驗室測量智力,因為高爾頓認為生理特徵、感覺知覺及認知能力是智力的表現,他蒐集資料的項目包括基本認知作業的反應時間、感官敏銳度、肺活量、肌肉強度、身高、臂長及頭圍等,結果卻發現上述資料與智力並無顯著的相關性。儘管他的測驗沒發揮效用,但他發明的相關係數,為心理學帶來一定影響。

此外,高爾頓是一名狂熱的優生學提倡者,曾有許多歧視性的論述,這也使他在智力領域的貢獻未受到廣泛的注意。然而,他提出許多概念及研究方法對於後續研究有許多影響,例如以客觀量化的方式進行智力評估,以及從訊息處理的觀點來了解智力也是近來研究的方向。[2]

  • 1.2 比西量表:史上第一個為學術社群所認可的正式智力測驗

第一個近似現代檢測手法的智力測驗,是法國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於19世紀末期,基於教育目的所設計出來的。當時比奈受法國教育部之請提供幫助智能不足的小學生學習的方法,他認為若欲協助智能不足的學生,必須先判斷有哪些人是真的智能不足。有別於高爾頓的觀點,比奈等人認為智力包含不同能力,但與學業表現為不同心理建構,因此無法以學業作為評比項目。智力測驗應含推理及問題解決等一般能力,而非知覺與動作的技能,並提出心智年齡的概念,聰明兒童的心智年齡(mental age,MA)高於生理年齡(chronological age,CA)。

由於比奈等人假設智力會隨年齡增長而不斷發展,因此他們請不同年齡層的正常兒童作測驗題目,統計出哪些題目為某一年齡層能夠答對的題目,得到答對題目與年齡的對照表。比西量表所含的題目如照著畫出相同的圖、重複一串數字、分辨零錢與找零或解釋某些句子不合理之處。

其測驗結果為以心理年齡來區分受試者的智力,如受試者能答對五歲年齡層的題目,卻答錯大部分六歲年齡層的題目,則他的心理年齡便為五歲。但是受試者的智力仍需與其實際年齡比較,若某兒童的心理年齡與其實際年齡相同,則為一般程度的智力;若他的心理年齡低於實際年齡,則為智能不足,反之則為智能優異。儘管現時不再以心理年齡評估智力,但這個概念在智能不足的領域仍持續沿用。[3]

  • 1.3 史比量表:比西量表的修訂版

比奈起初設計的測驗經史丹佛大學教授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加以修正,以適用於美國學童。1916年,特曼與其史丹佛大學的同事共同發表了比西量表史丹佛修訂版,簡稱史比量表。特曼保留比奈的心智年齡概念,裡頭的每個題目根據大多數答對兒童的年齡被分為不同年齡組,並將兒童答對每一年齡組的題目相加,而得到心智年齡。

不過,因為心理年齡在比較不同年齡層兒童的智力程度時能提供的訊息較少,因此史比量表採用德國心理學家威廉.斯特恩(William Stern)提出的比率智商概念計量,斯特恩提出的公式為智商=(心智年齡÷實際年齡)×100。此外,Terman亦採斯特恩所提之簡便智力指標,就是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將年齡視作心智年齡與生理年齡比值::IQ=MA/CAx100。此指標由史比智力測驗首次引入,爾後的智力測驗雖亦保留智商概念,然已不再使用上述方程式。

1960年又再次修訂史比量表,主要更動為更新內容以及更改計分的方式。由於比率智商在計算成人的智力時有不合理之處,因此改採用離差智商。離差智商將測驗分數轉換成標準分數,與呈常態分配的各年齡層智力比較,由此得到某人智力在同年齡層的相對位置,不同年齡層的分數也可以相互比較,此為現代智力測驗主要採用的評量方式。目前的史比量表為第五版,適用年齡從2至85歲,不同年齡所使用的題目也不同。內容包含流體推理、知識、數量推理、視覺空間處理以及工作記憶等。[4]

  • 1.4 魏氏智力量表:首創測量成人智力的量表

由於上述的量表在提出時均為兒童所設計,且過於依賴語文能力,不適合測量成人智力,因此於1939年大衛.魏克斯勒(David Wechsler)發展出魏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包含語文量表及操作量表,分別計算其智商與全量表智商。魏氏智力量表增加非語文的測量,避免其他量表過度依賴語文能力而無法測量其他面向智力的問題。同樣的,魏克斯勒亦認為智力是一般推理能力(如史比量表),且魏氏量表提供每一份測驗的分數,以便清楚描述個人智力的優、缺點。

魏氏智力量表分成成人版與魏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目前為第四版,反映現今智力理論的發展,同時強調認知歷程的個別差異以及工作記憶對於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測驗共分成四個部分,包括語文理解、工作記憶、知覺推理與處理速度。其中語文量表的測驗包括常識、理解、算術、類同、記憶廣度、詞彙及數字-字母序列測驗等,操作量表的測驗則包括數字符號替代、圖畫補充、圖形設計、圖畫排列、矩陣推理、圖形配置、符號尋找等。[5]

  • 1.5 團體測驗:短時間提供多人測驗的方式

當需要對很多人施測時,上述測驗所耗費的時間與成本皆相當高,因此需要一種能短時間供團體測驗的方式。最早開始進行團體智力測驗為美國軍方,1917年,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心理學會特曼等人受託為軍隊評估招募到的軍人,遂完成用於有英文讀寫能力人士的陸軍A式以及用於無法以英文溝通人士的陸軍B式兩份測驗,並成為日後眾多團體測驗的範本。

由於這些測驗將說明及程序簡化,容易上手,再加上施測、計分容易,被廣泛用於機關、學校、企業組織的甄選工具。由於人事甄選等團體施測注重成本效益,雖然信度和效度不如個別智力測驗,這種大規模測驗的方式仍然會被接受。[6]

  • 1.6 文化公平測驗:跳脫語文能力的限制

由於智力測驗的發展引起許多人對於文化公平性的疑慮,大部分的智力測驗皆需仰賴語文能力來作答且多以英文為最初設計語言,對於使用其他語言者不公平,心理學家於是嘗試建立出具有文化公平性的測驗。

1938年約翰.雷文(John Carlyle Raven)發展出瑞文氏非文字推理測驗,是常被使用的施測方式。雷文認為智力是一種歸納推理能力,且為避免語言的干擾,該測驗以圖形組成,受試者需歸納出這些圖形的規則。這種測驗方式所需時間短且沒有語言的限制,因此也受到某些企業的人事甄選喜愛,同時也被跨文化智力研究者使用。儘管許多人贊成文化公平測驗,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 J. Sternberg)則認為不同文化所認定的智力定義並不相同,因此無法以西方觀點強加於上,對於文化公平測驗抱持懷疑態度。[7]

2. 智力測驗的評量與解讀

智力的衡鑑有很多實用的考量,例如升學求職等,故衡鑑的方法對智力理論及研究來說十分重要。心理學常採用三個評估標準來判斷一份測驗的優劣: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常模(norm)與標準化(standardization),以下分別說明之。

  • 2.1 信度

信度是指測驗結果在時間上及內容上的一致性,如果測驗或衡鑑方法具良好信度(reliability),就會產生可複製、一致的結果。信度評估需計算兩組分數的相關,於兩情境中對同一群人作一樣測試,而再測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及時間穩定性(temporal stability)可用來描述兩次結果的相關係數,係數越高,便代表此為有信度的測驗。

以智力測驗為例,時間的一致性表示受試者在兩個不同時間點上測驗分數的相關係數愈高,表示再測信度愈高。目前在實務上多以相同測驗的複本來實行,對同一群體實行相同測驗的複本,受試者在兩份測驗上得分的相關係數即為複本信度。如果測驗只施測一次,則常採用的信度指標為折半信度、庫里信度。

這些信度指標都是以所有測驗題目內容的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為基礎,題目同質性愈高,分數意義就愈明顯,其信度也愈高。此外,在智力測驗的執行上,若用主觀的方式評估智能、由評分者判定答案,則研究者間須建立評分者間同意度(interrater agreement)或評分者間信度(interjudge reliability)。[8]

  • 2.2 效度

效度亦即測驗結果是否符合測量目的、能真確地測量到該測驗所欲測量特質的程度。一份測驗愈能真實且正確地測量,則這份測驗的效度就愈高信度。信度是效度的必要但非充要條件,一份測驗若無信度,其效度必然堪慮;但一份測驗結果可能具有信度,但並不是有效的測驗。目前心理測驗常用的效度指標有: 效標關聯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以及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效標關聯效度又稱為效標效度(criterion validity)或實徵效度(empirical validity),是指測驗分數與外在效標之間的關聯程度,用測驗得分與外在效標求取相關。內容效度則主要探討測驗內容的代表性或取樣的適切性。至於建構效度,是指測驗分數可預測理論所應預測之結果。

研究者以理論來編制測驗,並導入預測,以測驗作為工具來研究,若研究證實其理論預測,則理論及測驗皆證明為有效。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個概念叫做衡鑑效標問題(criterion problem in assessment),意指在實務上,若是效標與測驗結果無關(例如企業家測驗分數與薪資),研究者往往不願承認測驗無效,導致無一真實指標能驗證測驗效度。[9]

  • 2.3 常模與標準化

常模意指單一分數的意義較小,分數若能與其他人做比較,其意義較能獲得彰顯。一份優質的心力測驗通常會提供常模讓人對分數進行比較,建立常模時研究者必須先對不同背景的人進行大規模施測,所有受試者的分數經統計分析後會形成一個系統性分數分配表。受試者便可以清楚自己某項特質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10]

二、智力理論

1. 心理計量取向

  • 1.1 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大部分的智力測驗主要針對抽象思考、邏輯推理和訊息處理能力而有不同的分量表,但對於其他智力的層面卻沒有顧及到,例如社會智力、學習能力、反思能力等。於是,開始有心理學家質疑所謂的「一般智力」的概念,相信智力測驗包含許多互相獨立的心智能力。為確定智力測驗包含的能力類型,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1904)遂提出了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概念。本小節要談論的心理計量取向,便是指以智力測驗為工具,以因素分析為方法,以測量結果的資料為立論的智力理論流派。

因素分析是一套統計方法,將一群變項依照彼此的關聯性,化簡成較少的因素。斯皮爾曼以因素分析探索智力測驗結果發現,智力測驗中不同分測驗間之分數有高相關性;斯皮爾曼推論,所有智力表現背後有一個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簡稱g因素)支配,g因素影響人整體為聰明或愚笨;然而智力並非由單一因素構成,斯皮爾曼提出了另外的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簡稱s因素),而s因素只會影響特定領域之智力表現。[11]

  • 1.2 基本心智能力(primary mentalability)

斯皮爾曼的整體智力理論在其後受到路易斯.瑟斯頓(Louis Thurstone)的挑戰,後者認為智力並非由單一因素主宰之概念。他以因素分析統計了五十六個測驗組,主張智力得以區分為七項彼此獨立的基本心智能力(primary mentalability),分別是語文理解、詞語流暢、數字能力、空間能力、聯想記憶、知覺速度與一般推理能力,瑟斯頓以此作為編纂基本心理能力測驗的依據。上述測驗的修訂版之預測力並未高於如同魏式兩表等整體智力測驗,因為瑟斯頓雖希望藉因素分析找出智力的基本元素,但由於這些主要能力並非彼此獨立,反而支持了整體智力的概念。[12]

  • 1.3 流體智力與結晶智力

瑞蒙.卡特爾(Raymond B. Cattell)與其學生約翰‧宏(John. L. Horn),透過因素分析發現,g因素可再分為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Gf)與結晶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Gc)。流體智力指運用抽象邏輯思考解決面對新環境與問題的能力;結晶智力指個體隨著時間增長所擁有的知識及技能,運用既有知識與經驗技巧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

流體智力的發展再成年期達到顛峰,之後慢慢衰退;結晶智力隨年齡成長,若持續生活在一個智性刺激的環境下,人們的結晶智力並不會衰退,由兩種智力在年齡上的變化差異,推論此二種智力在本質上不同。[13]

  • 1.4 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智力三階層理論

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承襲卡特爾與宏的理論模式,提出智力三階層理論(three-statum theory of cognitive ability),又名CHC模式(Cattell-Horn-Carroll model),最上層為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第二層為八項能力(broad ability);最底層為六十九項特殊能力(narrow ability),如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數量推理等。如下圖(1)所示。

2000年時,心理學家約翰.麥格魯(John McGrew)再次整合前人觀點、修正CHC理論,為新近智力測量主要依據:上層g,中層含流體推理(Gf,指解決新奇問題能力,如歸納、演繹、邏輯推理)、知識理解(Gc,指獲取、使用語言和文化訊息的廣度與深度的能力)、短期記憶(Gsm,指取得、保存短期訊息的能力)、視覺空間處理能力(Gv,指產生、儲存、提取、轉換影像或感覺至心像的能力)、聽覺處理能力(Ga,指對聲音的反應能力)、長期記憶(Glr,指儲存新訊息並通過聯結而穩固訊息記憶的能力)、認知處理速度(Gs,指認知作業的順暢、自動化程度)、讀寫能力(Grw,指閱讀或書寫時陳述和取得知識的能力)、數理知識(Gq,指數字運算的掌握力),底層為s。[14]

圖(1) 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的智力三階層理論

  • 1.5 VPR模式

強森(W. Johnson)與布查德(T. J. Bouchard)的VPR模式源自於弗農(P.E.Vernon)於1960年代提出的智力結構模式(Vernon’s structure of intelligence model),該模式包含了g因素、語文教育因素(verbal-education factor)和知覺操作因素(perceptual-mechanical factor)。 強森與布查德延伸弗農的模式,發展出VPR模式(VPR model),最上層是g因素,第二層分為語文因素V(verbal)、知覺因素P(perceptual)與對靜態物體旋轉或移動的旋轉因素R(image rotation),如下圖(2)所示。

圖(2) 強森與布查德的VPR模式

2. 多維取向

  • 2.1 哈沃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論

哈沃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以他的多元智力理論挑戰「古典」整體智力觀,他認為不同文化的多元成人需要各種不同的技能,並做出結論:智力並非為單一潛在心理能力或g因素,而是許多智力的組合,因此智力是「在特定文化環境或社群中,解決問題或創造成果的能力」。人的智力並不侷限於智力測驗的結果,在生活情境中表現優異者,以傳統智力測驗來測量智力,並不依定能顯現他們的天賦。

加德納提出了智力可分為八個向度,語文、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身體動感、自我了解、人際與自我觀察。加德納認為這八個項度彼此獨立,每個人都具備上述八種能力,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不同文化的成人表現出各種智力組合,雖正常人都具某種智力,但每個人擁有的智力組合,才是構成個體差異的基礎。透過腦傷病患的案例,成為了加德納理論的證據,此理論討論的智力本質,在許多人定義的智力下,可能根本不成立,但此理論使長久以來被忽視的能力(如音樂、人際等)開始受到重視。[15]

  • 2.2 邁克.安德森(Mike Anderson)的智力理論與認知發展

心理學家邁克.安德森(Mike Anderson)指出加德納的多元智力定義不清。再者,各種智力相關性過高,無法找出獨立於其他能力的特定心智能力。安德森根據瑟斯頓等研究者的整體智力概念,提出安德森的智力理論,而認為智力的差異源自產生思考的「基本處理機制」的差異。安德森指出,提供普遍能力的機制稱為模組(modules),且新模組的成熟得以解釋認知能力隨發展而增加。

除了模組,智力亦包含兩個特定能力,其一為處理命題式的思考,另一個為處理視覺及空間的功能。上述的能力由「特定處理器」執行,模組負責的是執行特定功能,而特定處理器負責較廣泛的知識類別,再者,特定處理器亦受基本處理機制影響。安德森的智力理論提出兩種知識的途徑:其一,透過基本處理機制,此及我們所稱的「思考」,可以解釋智力的個別差異。其二,為模組成熟後,以其作基礎而產生的知識,可以解釋智力發展。[16]

  • 2.3 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 Sternberg)的智力三元論

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 Sternberg)認為研究智力的目的不是區分個體智力的差異,他提出智力三元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igence)將智力分為三種:分析智力(analytic intelligence)、創造智力(creative intelligence)與實用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分析智力與傳統智力測驗獲得的結果相似;而創造智力指當人們面臨新問題或環境,處理問題與環境的能力;實用智力則是指解決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問題之能力。

斯騰伯格的三元理論重視經驗、脈絡以及基本訊息處理機制。理論包含三個次理論:成分次理論、經驗次理論、脈絡次理論。成分次理論有三個成分,其一,後社成分(後改為分析能力)負責問題處理期間的規劃、控制、評估等﹔第二,表現成分(創造能力)負責執行問題解決策略﹔第三,知識獲得成分(實用能力)負責問題解決間的訊息比較、編碼。

斯騰伯格經過實驗得出,關鍵成分是編碼歷程及比較歷程,試驗者將類比問題加以編碼,進而形成心理表徵,且其認為,個別差異主要在於編碼與比較歷程的效率。熟練的測試者,花較多時間編碼,形成的表徵較為正確,然而其解決問題所需時間未必較快。成分次理論未能解釋個體差異﹔經驗次理論著重處理經驗的影響﹔脈絡次理論重視認知活動如何融入特定環境脈絡,且焦點在三種心理歷程:真實世界環境適應、選擇、塑造。[17]

  • 2.4 史蒂芬.塞西(Stephen Ceci)的生物生態理論

史蒂芬.塞西(Stephen Ceci)提出「多元認知潛能」,而非單一的整體智力或g因素。多元能力是能由社會環境或脈絡的機會所塑造。根據塞西的理論,日常或現實中的智力無法僅用整體智力或智商來解釋,而是取決於多元認知潛能及豐富、有組織的知識基礎。[18]

三、遺傳、環境與智力

1. 遺傳與智力

科學家常以一群人在某一特質或能力上的差異來計算團體的分數變異。研究人員試著想找出不同原因導致的變異比例,在特質變異中可歸因於基因差異的百分比稱為該特質的遺傳率(heritability)。此外,由於人類特徵大多由許多基因所影響,因此每個基因實質發揮的影響很小。

遺傳率的估計有兩種方式,其一為比較同卵與異卵雙胞胎的相關,亦即若同卵的雙胞胎比異卵更相似,則該特質可能具有基因成分。另一種方式是比較分開撫養的同卵雙胞胎的相關,若兩個間具相似性,則必定歸因於共同基因。遺傳率應用在個別間的差異,而非個人特質歸因基因的程度;且若團體中的特質變異改變,遺傳率也會跟著變動;遺傳率代表團體內變異非團體內變異的來源;遺傳率可以解釋環境變化得否可能改變某依群體中的特質平均水準。[19]

普羅明(Robert Plomin)與佩利爾(Perill)於1977年整理家族成員之間智力相關性的研究,發現親屬間基因相似性愈高,智力相似性也愈高。例如無論是一起扶養或是分開扶養,同卵雙胞胎智力的相關程度皆大於異卵雙胞胎,因此遺傳因素對於智力扮演重要角色。2001年,湯普遜(Thompson)等人則試著從生理上尋找智力的遺傳證據,他們發現大腦額葉灰質的多寡與智力有關。2005年,迪爾利(Deary)等人則找出基因的對應,他們的研究顯示具有HapB這種基因的人,其語言推理能力較高。目前學界欲在特定基因上做出辨識,並已取得一些成果。[20]

遺傳率是探討遺傳與環境對智力影響的指標,為某個母群體中,某個特質的變異量可由基因解釋的百分比。在大部分的情形裡,智力的遺傳率介於0.40至0.80之間,遺傳率與父母社經地位、種族與年齡等因素皆有關係。然而由於遺傳率為群體的平均,其數值高低對於單一個體並無太大意義,研究也顯示學校或是家庭若能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與豐富的刺激,對於兒童的智力發展有很大幫助。

2. 環境與智力

根據研究,異卵雙胞胎智力的相關程度高於一般手足,而在同種關係中,一起扶養者智力相關皆大於分開扶養者,因此環境對智力也有顯著的影響。弗林(James R. Flynn)為研究人類智力變化的先驅之一,他分析不同國家數年智力測驗的結果,發現人類的平均智力不斷提升,稱之為弗林效應(Flynn’s effect)。研究者認為其原因為營養與健康的改善,以及教育機會逐漸增加,網路、電視、廣播等媒體的普及,這些環境刺激因素使人類認知普遍提升,智力也隨之增加。[21]

四、小結:關於智力的迷思

1. 智力測驗的限制

檢視智力測驗演進的歷史,可以發現不斷有學者針對上個版本的缺點、不足提出新的觀點或想法,進而開創新的測驗方法,然而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人宣稱發明出最完善的智力測驗。目前大部分的智力測驗主要針對邏輯推理、抽象思考和資訊處理能力,但對於其他智力的層面卻沒有顧及到,例如社會智力、學習能力與反省能力等。

在社會智力方面,由於在做智力測驗時多半面對的是紙筆或電腦,無法得知受試者在其他場合下處理事務與危機應變的能力,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產生的反應也會不同,這是很難利用題目測驗得到效果的項目。

由於智力測驗能測出的多半是受試者已知的知識,無法從測驗中得知受試者的學習速度快慢或學習能力優劣等等項目。再加上智力測驗的設計本身就會避免讓受試者從作答過程中學習到題目的內容,因此往往會考慮到測驗項目的獨立性,讓受試者以自身的能力作答。所以儘管有部分學者將學習能力歸類為智力表現之一,目前的智力測驗仍然無法檢測出受試者的學習能力。

智力測驗要求的是受試者快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長時間反思、規劃與檢討等自我意識的表現,無法透過短時間的測驗得到結果,而是需要更深入瞭解某人的想法及觀念才能得知。由此可見,智力測驗的優點雖然在於能快速提供對於個人能力的參考,卻仍然有一些缺陷,因此並不能做為唯一的標準,必須配合其他心理相關測驗,方能得知一個人其他的資訊或能力。[22]

2. 遺傳(先天)與環境(後天)影響的爭議

有關智力究竟是先天還是後天影響較大的爭議始終存在,來源可能是對於遺傳率存有誤解,例如遺傳率針對的是群體統計的結果,並非一個人的特質受影響的百分比,因此70%的遺傳率並不代表七成來自遺傳,另外三成來自環境,而是群體中的差異有百分之七十可歸因為基因。

環境與遺傳可能相互影響,例如同卵雙胞胎共同創造出的微環境,使他們智力相關性更加明顯。微環境是指當事人各方面特質與行為所創造出的環境,如同卵雙胞胎長相、個性相似,外界對待他們的方式與期待可能相同,他們能力、興趣相近,可能也會選擇相近的環境,因此環境相似性也是重要的因子。

同時,遺傳率本身也會受到環境變化的因素而變動,通常遺傳率的數值代表的是某個時間點統計得到的結果,當外在環境發生改變,遺傳率也會隨之變動。例如上述提到的弗林效應,當教育普及化後,每個人受教的機會相等,智力變異的遺傳率數值便會降低。總而來說,當環境因素的影響提升,遺傳所代表的百分比便會減少。

然而,也有某些人類的特質受到遺傳的影響較大,稱為高遺傳率特質,通常無法藉由改變環境來降低其遺傳率,例如人類心智年齡的發展。因此我們不能完全將智力表現完全歸因於遺傳或環境,這兩者會或多或少互相影響,共同左右個人的智力水平。

五、參考資料

  • [1] 程千芳、游一龍(2015)。普通心理學(2版)。臺北市:華杏出版社。
  • [2] 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暐、張滿玲(2015)。心理學(2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 [3] 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暐、張滿玲(2015)。心理學(2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 [4] 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暐、張滿玲(2015)。心理學(2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 [5] 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暐、張滿玲(2015)。心理學(2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 [6] 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暐、張滿玲(2015)。心理學(2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 [7] 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暐、張滿玲(2015)。心理學(2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 [8] 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譯)(2010)。心理學導論(第15版)(原作者: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and Christel Lutz)。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台。
  • [9] 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譯)(2010)。心理學導論(第15版)(原作者: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and Christel Lutz)。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台。
  • [10] 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譯)(2010)。心理學導論(第15版)(原作者: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and Christel Lutz)。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台。
  • [11] 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譯)(2010)。心理學導論(第15版)(原作者: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and Christel Lutz)。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台。
  • [12] 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譯)(2010)。心理學導論(第15版)(原作者: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and Christel Lutz)。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台。
  • [13] 程千芳、游一龍(2015)。普通心理學(2版)。臺北市:華杏出版社。
  • [14] 程千芳、游一龍(2015)。普通心理學(2版)。臺北市:華杏出版社。
  • [15] 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譯)(2010)。心理學導論(第15版)(原作者: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and Christel Lutz)。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台。
  • [16] 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譯)(2010)。心理學導論(第15版)(原作者: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and Christel Lutz)。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台。
  • [17] 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譯)(2010)。心理學導論(第15版)(原作者: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and Christel Lutz)。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台。
  • [18] 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譯)(2010)。心理學導論(第15版)(原作者: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and Christel Lutz)。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台。
  • [19] 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譯)(2010)。心理學導論(第15版)(原作者: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and Christel Lutz)。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台。
  • [20] 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暐、張滿玲(2015)。心理學(2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 [21] 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暐、張滿玲(2015)。心理學(2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 [22] 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暐、張滿玲(2015)。心理學(2版)。臺北市:雙葉書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