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from the ‘人生的意義’ Category

人生有何意義? 弗洛依德: 「凡自問人生有何意義者必是心理有毛病的人。」

人生有何意義?  弗洛依德: 「凡自問人生有何意義者必是心理有毛病的人。」

(摘錄自 人生的意義—-  有點無聊, 但不得不談的人生 觀大話題 何宗陽編著譯)

套句弗洛依德的話: 「凡自問人生有何意義者必是心理有毛病的人。」這種毛病源於人脫離大自然後的不自在。這種不自在是烙在人類文明的背景之上的。(江,2001)

    在尼采研究方面頗有建樹的中國學者作家周國平曾說:「人到世上,無非活一場罷了,本無目的可言。」不錯, 生命或人類的存在本身本質上是沒有實際意義或目的的,因為人類的存在的本質是來自於一個隨機的機會性的,任何來自於一個隨機機會而存在的事物是不會有一個預期目的的。

然而生命本身之沒有意義此一特性正是使生命如此特別之處。「人的生命同時又是如此寶貴,以至於無論用它來做什麼,在周國平看來,都不值得。一個寶貴得不能再寶貴的東西,卻又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這是令人很不甘心的。所以,古往今來,不知多少聖賢,上下求索,為自己也為後人定義出種種人生的意義。在我看來,這些意義都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所以只能稱為主觀意義。我們知道,凡主觀的東西都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江,2001)

参考文獻資

林語堂的儒家人生觀 —-人生的意義 與生命的意義

林語堂的儒家人生觀 —-人生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 

(摘錄自 人生的意義—-  有點無聊, 但不得不談的人生 觀大話題 何宗陽編著譯)

我們的生命總有一日會滅絕的,這種省悟,使那些深愛人生的人,在感覺上增添了悲哀的詩意情調。然而這種悲感卻反使中國的學者更熱切深刻地要去領略人生的樂趣。這看來是很奇怪的。我們的塵世人生因為只有一個,所以我們必須趁人生還未消逝的時候,盡情地把它享受。如果我們有了一種永生的渺茫希望,那麼我們對於這塵世生活的樂趣便不能盡情地領略了。(林,1937,pp 166-169) 

我們消除了永生觀念,生活上的問題就變得很筒單了。問題就是這樣的:人類的壽命有限,很少能活到七十歲以上,因此我們必須把生活調整,在現實的環境之下盡量地過著快樂的生活。這種觀念就是儒家的觀念。它含著濃厚的塵世氣息,人類的活動依著一種固執的常識而行,他的精神就是桑塔耶訥所說把人生當做人生看的“動物信念”。(林,1937,pp 166-169) 

愛好此塵世,無意捨棄此現實的生命而追求渺茫的天堂。他們愛悅此生命,雖此生命是如此慘愁,卻又如此美麗,在這個生命中,快樂的時刻是無尚的瑰寶,因為它是不肯久留的過客。….這樣生活著,這個生命是太充實了,它不復有餘地以容納不滅的神的思想了。

参考文獻資

諸宗教的人生觀—-生活的目的與生命的意義

諸宗教的人生觀—-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義 

(摘錄自 人生的意義—-  有點無聊, 但不得不談的人生 觀大話題 何宗陽編著譯)

一些信徒說把宗教或者上帝從他們的生命中拿走,將讓生命變得無意義。他們說,是上帝賦予了生命以意義。

猶太教的世界觀,生活的目的是服務於一個真正的上帝,並準備未來的世界。

基督教認為,其生活主要目的是為了像基督(完美主義)一樣生活,以一個人所有的心,靈魂,心思愛上帝,和愛人如己。什麼是人的主要目的? 答案是:人的主要目的最終是要榮耀上帝,並永遠享有受他。上帝需要一個人遵守已啟示的道德法律: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 盡 力 、 愛 主 你 的   神 。其 次 、 就 是 說 、 要 愛 人 如 己 。(聖經馬 可 福 音12:30-31)

 伊斯蘭教中,人的生命的最終目標是尋求真主的樂趣(阿拉伯文相當於“上帝”)藉遵守神在古蘭經和先知傳統啟示的指引。塵世的生活,僅僅是一個測試,確定一個人的來世,是在天堂或地獄

巴哈教徒,其生命的目的是側重於精神成長和為人類服務。

 印度教認為:人類生命有四個可能目的:愛與感性的樂趣,財富,正義與道德, 和輪迴解脫 。

 起源於古印度的耆那教(Jainism)認為: 生命的意義可以說是用身體實現自我實現和幸福。

 佛教認為:生命的意義是結束痛苦,通過斷滅自己的渴望和概念的貪愛。即斷滅三毒,又稱三根,分別指貪、嗔、痴。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痴是愚痴無明,因貪嗔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和慧命,故稱「三毒」,它是世間一切煩惱的根本。

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的高度蓋括是「四法印」,即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盤寂靜。

     諸行無常的「行」指一切有為之法,因緣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無形的心法皆屬行法。

   「無常」粗分講有生就有滅,變化無常;細分講任何事物都無一剎那的恆常,在一剎那之間起著生滅的變化。前一剎納的我,已非此一剎納的我。生即是滅,生中包含著滅,生與滅之間,沒有煞那的隔間。任何事物若有剎那的不變狀態,就意味著「常恆」。

     「有漏」的「漏」指貪嗔痴等煩惱,煩惱是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時堵塞漏洞,定會沉船。人的煩惱,就是使人下墮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煩惱心影響的任何思想、行為都為苦果。

      諸法無我的「我」,指一切事物包括自已都是眾緣形成之物,並無任何自性〈我〉實際存在的規定性,所以是諸法無我。

     「涅盤」是指生命消除煩惱,脫離業力輪迴的自由平靜狀態,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響往的理想境界。(

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和價值觀是什麼?和其他宗教有什麼區別?29/04/2010 補註, http://tw.myblog.yahoo.com/w100321407/article?mid=487&prev=491&next=486)

 錫克教(Sikhism)認為:生活是一個機會去了解上帝以及發現在於每一個人的神性。

道教認為:信徒生命的意義是要體驗, 實現存在的臨暫本質。只有反思可以幫助人們找到生活的理由,…簡單的答案就在我們的內心裡。

 儒教認為人們應該在一般普通的人類生活中實現生命的終極意義。

人生的意義。 —- 有點無聊, 但不得不談的"人生觀"大話題。

人生的意義—-  有點無聊, 但不得不談的"人生觀"大話題 

何宗陽編著譯

   荷花  太空1

 

人生有何意義?

生活的目與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

在台灣長大上過學的人應該都會回答第二個問題因為標準答案就寫在台北“中正紀念堂”正廳裡面, 也寫在學校禮堂裡面 

蔣中正先生, 毀譽兼有評價趨於兩極, 近代中國至今唯一同時統治過大陸和台灣的領導人,最有名的一句名言就是:「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中正紀念堂”正廳兩側的大理石壁上,刻著正是這兩句蔣介石的所謂“嘉言 ”。

那第一個問題「人生有何意義? 」又該如何回答呢?

套句弗洛依德的話: 「凡自問人生有何意義者必是心理有毛病的人。」這種毛病源於人脫離大自然後的不自在。這種不自在是烙在人類文明的背景之上的。 (江,2001)

在尼采研究方面頗有建樹的中國學者作家週國平曾說:「人到世上,無非活一場罷了,本無目的可言。不錯, 生命或人類的存在本身本質上是沒有實際意義或目的的,因為人類的存在的本質是來自於一個隨機的機會性的,任何來自於一個隨機機會而存在的事物是不會有一個預期目的的。

美國作家湯瑪斯.內格爾在他的著作「哲學入門的九堂課」(What Does It All Mea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198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深沉指出:「….太陽系總有一天會冷卻,宇宙也會崩解,所有努力軌跡都煙消雲散,因此追求生命的不朽都不應該期待,如果生命有任何意義,也必須在此生印證。…. 雖然我們「今生」的所作所為無論大小大多有合理的理由可以解釋,但是所有的解釋都無法將生命視為一個更大的整體而加以說明,一切的活動與成敗得失都只是整體其中一部分。如果從整體觀點視之,這些似乎一點意義也沒有。從客觀方面來看,對世界而言,如果你未曾存在,也沒什麼大礙;即使存在了又消失,過去的存在也無關緊要。….如果人類天生追求意義,或許我們也只好忍受這樣的愚蠢,因為如此,生命不但可能毫無意義,更可能是一場荒謬。」

是啊, 生在世間的人在光陰的隧道裏,生命一天一天地消滅,而有盡的壽命也一步一步到了盡頭,就如同一個水池也會漸漸枯乾。唐朝龍牙禪師的詩偈「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也這樣闡述人生的空空無常。

然而生命本身之沒有意義此一特性正是使生命如此特別之處。 「人的生命同時又是如此寶貴,以至於無論用它來做什麼,在周國平看來,都不值得。一個寶貴得不能再寶貴的東西,卻又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這是令人很不甘心的。所以,古往今來,不知多少聖賢,上下求索,為自己也為後人定義出種種人生的意義。在我看來,這些意義都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所以只能稱為主觀意義。我們知道,凡主觀的東西都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江,2001)

美國哲學家梭羅曾說:「生命本身沒有意義,你必須賦予它意義,而其價值也透過你所選擇的意義而彰顯出來。

瑞士裔法國思想家、作家、政治理論家讓·雅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有句名言:「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是這樣強調生命的主觀意義:「生命的意義不是一個哲學或理性思辯的問題,而是一個人所過的具體生活─當你過得生活是無意義之時,你的生命就是無意義的;而當你的生活是有意義之時,你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

發明「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 指協助患者從生活中領悟自己生命的意義,藉以改變其人生觀,進而面對現實,積極樂觀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義。—的心理學醫生维克多·弗朗克(Viktor Emil Frankl,1905年3月26日- 1997年9月2日)如此地強調生命的意義:「愈來越多的人有充分的手段足以輕易的活下去,但是卻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人的存在主要是在體現人的意義與價值,而非只是追求快樂或滿足本能與欲望。」

以著作《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引起國際重視而聞名全球的生死學大師伊莉沙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 M.D. 1926 – August 24, 2004)談到生命意義時說:「面對死亡就是面對生命意義的最終問題,所以認識死亡、接納死亡,生命意義才得以彰顯。而人生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學習毫無條件的愛別人和被愛。」

哲學家巴金的一生始終保持著這樣一個「生命意義」的信念:「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於爭取。」

的確, 人生的意義,乃是千古以來最難解答的問題,猶如“人生之謎”, 恰如蘇東坡的名詩:「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亙古以來, 人們拾綴看待紛紛紜紜,觀點紛歧存乎一心莫衷一是。

茲臚列世界各大宗教及各名人對「人生有何意義? 」「生活的目與生命的意義」此一人生終極關懷問題的人生觀看法如下:

諸宗教的人生 觀—-生活的目生命的意義 

一些信徒說把宗教或者上帝從他們的生命中拿走,將讓生命變得無意義。他們說,是上帝賦予了生命以意義。

猶太教

猶太教的世界觀,生活的目的是服務於一個真正的上帝,並準備未來的世界。

 

 

 

 

 

基督教

基督教認為,其生活主要目的是為了像基督(完美主義)一樣生活,以一個人所有的心,靈魂,心思愛上帝,和愛人如己。什麼是人的主要目的?答案是:人的主要目的最終是要榮耀上帝,並永遠享有受他。上帝需要一個人遵守已啟示的道德法律:你要盡心、 盡性、 盡意、 盡力、 愛主你的神。其次、 就是說、 要愛人如己。 (聖經馬 可 福 音12:30-31)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中,人的生命的最終目標是尋求真主的樂趣(阿拉伯文相當於“上帝”)藉遵守神在古蘭經和先知傳統啟示的指引。塵世的生活,僅僅是一個測試,確定一個人的來世,是在天堂或地獄

 

 

 

巴哈教

巴哈教徒,其生命的目的是側重於精神成長和為人類服務。

印度教

印度教認為:人類生命有四個可能目的:愛與感性的樂趣,財富,正義與道德, 和輪迴解脫。

耆那教

起源於古印度的耆那教(Jainism)認為: 生命的意義可以說是用身體實現自我實現和幸福。

 佛教認為:生命的意義是結束痛苦,通過斷滅自己的渴望和概念的貪愛。即斷滅三毒,又稱三根,分別指貪、嗔、痴。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痴是愚癡無明,因貪嗔癡能毒害人們的身命和慧命,故稱「三毒」,它是世間一切煩惱的根本。

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的高度蓋括是「四法印」,即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盤寂靜。

     諸行無常的「行」指一切有為之法,因緣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無形的心法皆屬行法。

   「無常」粗分講有生就有滅,變化無常;細分講任何事物都無一剎那的恆常,在一剎那之間起著生滅的變化。前一剎納的我,已非此一剎納的我。生即是滅,生中包含著滅,生與滅之間,沒有煞那的隔間。任何事物若有剎那的不變狀態,就意味著「常恆」。

     「有漏」的「漏」指貪嗔痴等煩惱,煩惱是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時堵塞漏洞,定會沉船。人的煩惱,就是使人下墮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煩惱心影響的任何思想、行為都為苦果。

      諸法無我的「我」,指一切事物包括自已都是眾緣形成之物,並無任何自性〈我〉實際存在的規定性,所以是諸法無我。

     「涅盤」是指生命消除煩惱,脫離業力輪迴的自由平靜狀態,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響往的理想境界。(

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和價值觀是什麼?和其他宗教有什麼區別?29/04/2010 補註, http://tw.myblog.yahoo.com/w100321407/article?mid=487&prev=491&next=486)

錫克教

錫克教(Sikhism)認為:生活是一個機會去了解上帝以及發現在於每一個人的神性。

 

 

 

 

 

道教

道教認為:信徒生命的意義是要體驗, 實現存在的臨暫本質。只有反思可以幫助人們找到生活的理由,…簡單的答案就在我們的內心裡。

 老莊出世無為的人生觀

    老莊出世無為的人生觀。與孔子的人生觀不同,老莊哲學認為在人類之初的社會裡,人性是非常淳樸的,而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卻被自私多欲的思想所支配,使本來淳樸的人性受到損害。為了實現人性的復歸,老莊哲學提出“無為無欲”的人生原則,認為寡欲可以防止人做惡,恢復人的善良本性。 (鄒廣文 ,人生觀問題的由來,《學習時報》第97期)

儒教

儒教認為人們應該在一般普通的人類生活中實現生命的終極意義。

孔子入世有為的人生觀    

孔子入世有為的人生觀。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主張人來到世間就應該剛健有為,積極入世來施展人生的抱負。孔子特別強調事人、人事的重要性,要從人事活動中去體認天命(自然),積極有為,而不是消極順命。從這一立場出發,孔子強調“修己安人”,即通過自覺的自我修養,使別人得到安樂。因此,理想的人生就是將主體道德修養和“濟世”結合起來,這才符合“禮”和“仁”的要求。孔子的人生觀為他之後的儒家所繼承,逐漸形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世原則和“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 (鄒廣文 ,人生觀問題的由來,《學習時報》第97期)

 

林語堂

林語堂的儒家人生觀 

我們的生命總有一日會滅絕的,這種省悟,使那些深愛人生的人,在感覺上增添了悲哀的詩意情調。然而這種悲感卻反使中國的學者更熱切深刻地要去領略人生的樂趣。這看來是很奇怪的。我們的塵世人生因為只有一個,所以我們必須趁人生還未消逝的時候,盡情地把它享受。如果我們有了一種永生的渺茫希望,那麼我們對於這塵世生活的樂趣便不能盡情地領略了。(林,1937,pp 166-169) 

我們消除了永生觀念,生活上的問題就變得很筒單了。問題就是這樣的:人類的壽命有限,很少能活到七十歲以上,因此我們必須把生活調整,在現實的環境之下盡量地過著快樂的生活。這種觀念就是儒家的觀念。它含著濃厚的塵世氣息,人類的活動依著一種固執的常識而行,他的精神就是桑塔耶訥所說把人生當做人生看的“動物信念”。 (林,1937,pp 166-169) 

愛好此塵世,無意捨棄此現實的生命而追求渺茫的天堂。他們愛悅此生命,雖此生命是如此慘愁,卻又如此美麗,在這個生命中,快樂的時刻是無尚的瑰寶,因為它是不肯久留的過客。 ….這樣生活著,這個生命是太充實了,它不復有餘地以容納不滅的神的思想了。 (林,1935) 

叔本華悲觀絕世的人生觀

    叔本華悲觀絕世的人生觀。叔本華作為德國唯意志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他認為生命意志既然表現為人生,則人生也就為意誌所支配,而人的慾望是無法滿足的淵藪,人生卻總要追求這無法滿足的淵藪,因此,人生的本質即是痛苦。作為世界本質的生命意志是無限的,它在有限的個人身上必然得不到滿足。所以,叔本華主張人應當認清意志的內在矛盾及其本質上的虛無性,自覺地否定生命意志,進入人生的解脫境界。 (鄒廣文 ,人生觀問題的由來,《學習時報》第97期)

 

尼采

尼采的超人—- 沒有上帝的傳奇英雄新人生 

尼采相信,人類沒有了上帝,依然可以找到正面的可能性。放棄了對上帝的信仰為人類發展自己的創作能力開了第一道門戶。基督教的神常有隨意的命令和禁令,但衪已經無法左右人類,所以人可以放棄向超自然的力量尋求協助,而去認識這個世界的新一套價值。承認「上帝已死」就像一塊空的大帆布那樣。這是成為新的,不一樣的,更創新的東西的自由——這種自由並不包括接受過去的包袱。尼采用了茫茫大海作比喻。那些學會為自己創造新生的人代表了人類的新階段,就是超人——它指某些通過駕馭自己的虛無主義而成為傳奇英雄的人。 (維基百科,2009z)

尼采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是向世界敞開“沒有上帝而生活著”的大門,聲稱“上帝死了” ,因此人類可以開始承認並讚賞這個世界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而不是來生。

 

卡謬

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者—-選擇做一個誠實而孤獨( 沒有神可以依靠 )的人 

一些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者,以卡謬為一個極端突出的方式表達出他們的心志──他們決定接受現象世界中沒有上帝存在的這個事實,選擇做一個誠實而孤獨的人,而不是陷入不知道究竟是人創造了造物主或反之的循環論證當中。 (維基百科,2009u)

道金斯的科學世界觀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解析彩虹》一書特地批判了這一個觀點,即唯物主義者、機械論者和自然主義的世界觀讓生命似乎變得無意義。恰恰相反,科學世界觀是一個詩意的世界觀,它幾乎是一個超驗的世界觀。們竟然有如此榮幸來到這個世界上,在我們永遠地死亡之前可以活上好幾十年,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可以理解、欣賞和享受這個宇宙。而我們這些十分幸運地活在今天的人比前人更加榮幸我們擁有多個世紀以來科學探索的成果。我們榮幸地知道比過去所有世紀都多的知識,儘管它們並非由於我們自己的才能。今天任何學童的話都可以把亞裏斯多德徹底打敗。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榮幸的世紀。這就是使我的生命有意義的原因。而我的生命是有限的,這是我唯一的一條生命,這一事實讓我更加渴望每天早晨醒來開始著手更深入地理解這個世界——這個我有幸誕生於其中的世界。

洪蘭的生命意義觀

這使我們重新去思考演化,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活著的目的,地球有45億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演化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我們卻又感受不到它的改變,我很喜歡古人的一句詩「江月何時初照人,江邊何人初見月?」,我們現在看到的月亮即是我們祖先所見的月亮,又不是當年祖先所見的,抽刀斷水水更流,還是同樣的河卻不是剛剛的水,個人的生命是看似不變的宇宙中一直變動的歷程,因此我們的存在對宇宙是有貢獻的,就像一個大的框框沒有變,但是因為組成大框的小框在變,大框也跟著變了。演化是從無生命創造出有生命,但是只是活著並不代表是有意識的生命,現在太多的人是沒有意識的活著,令人非常的憂心,…….我們的生命意義只有從自我的實現中來體驗,它是獨一無二,是做人的最高理想,也是在形體消失後,唯一可以留在宇宙中,讓後人去感懷的東西。演化使我們從物質中(大腦)創造出一個非物質的東西出來(心智),而這個源於物質的東西竟可以在物質消滅後仍然存在,難怪大腦的領域如此迷人。但願…… 讀者在了解自我的意義後,找出生活的目的,以不虛度此生。 (洪蘭,n.d.)

  

DNA

人類的終極命運(這一小段對某些xx人來說 , 是可略過不看的)

如果按生物生命的起源和本質來說, 如果生命有一個主要的功能,那就是DNA的複製和一個人的基因的生存。

無論宇宙是如何誕生存在的,人類的命運在這個宇宙似乎是注定殞滅的,即使人類能夠長期生存下去,生物壽命最終將成為不可持續的,無論是通過一個大冷凍,大撕裂或大坍縮。這似乎是唯一的無限期生存之道–以宇宙規模引導能源流動和改變宇宙的命運。

 

 

結論

人生有何意義?

最後, 我謹用「生命在心理學上的的意義和價值」和我自己心中最想說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總結吧:

生命,  在心理學上的的意義和價值是指: 生活滿意度,充分參與活動,充分利用自己的個人能力作出貢獻,和投資於某個大我的意義。所有人類的意義,是導源於一個對死亡的基本恐懼,即選擇價值時,讓我們逃脫對死亡的心智提醒。

    太空  既然人生苦短,稍縱即逝; 既然人生僅此一次,不能再來一次, 那麼, 人生的意義就是—-在諸愛之中努力付出, 作出貢獻並且要知曉幸福快樂之道(福樂十步), 進而享受人生, 講白一點就是要: 活得豐潤, 活得開心, 沉浸在豐潤開心的生活中, 以致忘了去「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件事

參考文獻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