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from the ‘復活’ Category

復活節的希望與疑議

復活節的希望與疑議

 何宗陽編撰譯

[舊文重貼]

復活節彩蛋 過幾天就是西方的復活節, 復活節彩蛋也先吃了。 在西方,與復活節相關的物品有復活節兔和復活節彩蛋。傳說復活節彩蛋都是兔子的蛋(但事實上,兔子其實是不下蛋的,所以復活節彩蛋其實都是雞蛋),有些人喜歡在蛋上畫各種各樣的鬼臉或花紋。而這些民間風俗都不是起源於基督教的。 《天主教百科全書》指出「復活節吸納了許多慶祝春回大地的異教習俗。」………………….

生死大事

生死大事

     

何宗陽 編輯整理

一、生命的神聖

生命是奇妙的!一棵植物萌芽,一朵花朵盛放,小雞破殼而出,一個嬰兒呱呱落地﹍﹍看著這

些奇蹟,誰能不驚奇讚嘆?神秘的生命是一至高無上的奇蹟,也是上帝的傑作,所以一般人類將生命視為最崇高的價值,必須加以尊重。愛德華、希爾斯(Edward Shils)認為這是一種舉世皆然而無須證實的直覺,它甚至在宗教出現之前便已存在。而愛柏特、史懷哲醫生(1875-1965)更將基督教的觀點和萬物有靈論結合在一起,提倡一種他稱之為「虔敬生命」(Reverence for Life)的生機論,他主張所有的生物都是神聖的,它們都應受到尊重。另有神聖人道主義者則認為,人類生命非常特別,故只有人類生命具有永恆的價值。另有主張生命品質者,認為生命的內涵重於生存本身。有些生命比另一些生命更值得活下來。蘇格拉底說:「未經檢定的生命不值得生存。」意指懂得反省與有道德的生命才值得生存。生命是價值的基礎,但是如果一個生命沒有這些其它的價值,就沒有必須存在的理由。根據生命品質觀念,人類的價值都來自理性的自我成長,因此他們的生存權利都不應該遭到剝奪。既然生命如此重要,況且人死不能復生,所以倫理學家自然對生死問題非常的重視,認為它是倫理學上的重要課題,處理起這類問題必須相當慎重。(倫理與生活課程綱要, web.nchu.edu.tw/pweb/users/Jairyi0625/lesson/3555.doc )

二、生的界定

生命沒有公認定義。不同的科學家提出過各種定義,但如何以明確的詞彙定義生命對科學家来说仍然是一個難題。

傳統定義(維基百科, 生命, 2010 august 20)

科學家經常認為只有生物體會展現以下全部現象:

  1. 體內平衡:能够調節體內環境以維持身體處於一個相对恆定的狀態,例如恒温动物能發汗来降低过热的體溫,也能靠发抖来产生额外的热量以保持体温。
  2. 組織性:由一個或以上的生物基本單位──細胞所組成。
  3. 新陳代謝:能够轉換非生物為細胞成分(組成代謝)以及分解有機物(分解代謝)来获取和转化能量。生物體需要能量来維持體內平衡及产生其他生命现象。
  4. 生長:使組成代谢的速率高於分解代谢的速率来让细胞体积增大,并在细胞分裂后使细胞成长。一個生長中的有機體增加其细胞的数量和体积,而不止是将得到的物質积存起来。某些物种的个体可以长得很巨大,例如蓝鲸。
  5. 適應:對環境变化作出反應的能力,与生物当前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性及遺傳有关。這種能力對生存是很重要的。生物可以通过進化适应环境。
  6. 對刺激作出反應:反應可以以很多方式進行,从單細胞变形虫被触碰时的收縮到高等生物在不同情况下的複雜反射。最常见的反应是運動,例如植物的葉片轉向太陽以及動物追捕其獵物。
  7. 繁殖:能够產生新的個體。包括只需一個親本的無性生殖和需要至少兩個親本的有性生殖。

大部分科學家稱這樣的現象為生命的表現方式。通常必須具備全部七個特徵才能當作為生命。(維基百科, 生命, 2010 august 20)

人的生命是由什麼時候開始起算,由呱呱落地的那一剎那?還是有胎動時?或者有胎心音時?

還是受孕的那一刻?卵子受精後變成一個單細胞受精卵,經過一日左右開始細胞分裂,同時來自父母的23條染色體結合,形成正常的一套23對的染色體,它們構成每個人完整的遺傳特質。各種細胞的活動發生於懷孕受精的最初兩週內,從第二週到第七週,胎兒具有雛形,心血管系統開始起作用,具備所有器官系統的基礎。而第五週,開始顯現臉面,最初的四肢萌芽;第六週所有其它器官已形成。第八週起受孕體被稱為胎兒,有可識別的腦電活動,第十週有顯著反射動作,第十三週有胎動,直到四十週分娩。一旦受孕,細胞開始分裂,受孕體就必須被認為是人,至少是潛在的人。如果不中斷妊娠過程,這個有生命力的細胞將不會成熟為一條狗、貓或一株橡樹,他將變成一個具有人的充分潛力的人類嬰兒。所以重要問題在,什麼時候開始,他應被認為是一個實在的人,而且受到一個人應有的尊重。

    一派學者站在遺傳學觀點認為,只要父體精子與母體卵子結合,細胞開始分裂,就有了人,這個人就享有任何已出生的人所具有的一切權利和價值。另一派強調選擇的觀點認為,不到出生或十分接近出生時,值得被尊重和被賦予各種權力的人尚不存在。而近代的博克(Sissela Bok)提出了發育觀點,受孕體從受孕時起就應受到尊重,但是,他的價值隨著他的發育而增加。因此,在妊娠早期作流產可以被允許,但當受孕體發育,變的越來越有價值時,流產應越來越受到限制,因為受孕體正接近完全的人。發育觀點,雖然不為兩個極端所接受,卻為受孕體和孕婦雙方的權利提供了一個折衷辦法,但也同時雙方的權利做了限制,使得雙方都不會無意中被排除在道德考量之外。(倫理與生活課程綱要, web.nchu.edu.tw/pweb/users/Jairyi0625/lesson/3555.doc )

 三、死的界定

以人類為例,呼吸及心臟跳動停止和腦部停止活動為判定死亡的標準。

生命体的死亡可以是因为细胞分裂的次数达到极限而衰亡,也可以是被毒素、自然灾害或其他生物杀死。

任何一个个体的死亡并不会威胁物种的存在,反而是维持物种延续的重要环节。如果年老的个体永远不死,新的个体会失去生存空间和生存必需的资源。但个体大量死亡至难以维持繁殖时,物种就可能灭绝。

已经死亡的细胞不能重建生命活动。已经死亡的生物个体不能复活。这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維基百科, 生命, 2010 august 20)

傳統有關死亡的定義,是只要心、肺功能喪失,就算死亡。但隨著人類在醫學上的進步,這個

定義已經不再能完全讓人滿意,因為甚至在一個人的大腦已經死亡,這兩個器官還能保持活動。人是由三個主要的器官系統構成的,它們是人能存活的關鍵所在,循環系統,或者心和血;呼吸系統,或者肺;神經系統,或者大腦和神經。在過去,只要三者中任何一個喪失功能,其它的也就像骨牌一樣,通通完結。如大腦嚴重損傷,喪失了功能,那麼心、肺也會喪失功能,因為大腦不再向它們發佈指令了。假如肺失去了功能,那麼就不會有氧送到大腦,大腦也就缺氧而無作用,心臟也會停止跳動。如果心臟功能喪失了,那麼也不會有氧送到大腦,因而大腦死亡,肺臟也停止工作。但現在,避開大腦而保持其它兩個系統的功能正常,都是可能的。1968年美國為了確定腦死的標準,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組成了特別委員會。該委員會最後提出了四主要標準:1、無感受性,無反應性。2、不能自發運動或呼吸。3、無反射作用。4、一條平直的腦電圖。該委員會進一步說明,這些實驗要在48小時之內重復進行兩次,每次24小時,如果它們都是否定的,那麼,就可以用腦死的理由宣告病人死亡。所有的處置,包括人工呼吸器和心臟脈搏器,就都可以撤除了。

    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常會發生混淆,主要是因為,大腦宣佈死亡後,人的身體看起來人仍然像活著的,因為他的心在跳,肺在呼吸,然而,通過上述條件,若已經被宣布腦死,那麼,器官移植或者撤除裝備都不會殺死他,這差別是非常重要的。(倫理與生活課程綱要, web.nchu.edu.tw/pweb/users/Jairyi0625/lesson/3555.doc )

基督宗教初驗不合格:猶太基督教對死亡問題及復活論述的”一路走來,始終不如一 ”。

基督宗教初驗不合格:猶太基督教對死亡問題及復活論述的一路走來,始終不如一 ”。

何宗陽編作

    

人死不能復生

人死不能復生乃千古鐵律。除宗教信仰者外無人不接受。從客觀事實來看,  現今地球上並無任何一個人是” 死而復生”或是” 復活”的人。 在人類歷史長河裡, 死亡就是生物的生命終結,無人可幸免。

對死後世界的好奇,希望死後不是一切歸零,或許是宗教意識的發端。人類的歷史進程中,其社會全是以「反死亡」為基準所做的各種設計與安排,然而再多的圍堵也無法阻止死亡的到來。

 死亡

人類的死亡原因通常分為自然死亡(俗稱老死、壽終正寢)、病逝、戰爭、自然災難、意外事故、他殺、自殺等。目前公認的醫學觀念以腦幹死亡作為腦死亡的標準,一旦出現腦死亡現象,就意味著一個人的實質性與功能性死亡。世界上部分宗教與民間信仰里,死亡是指一個人的靈魂離開肉體的現象。

 一般認為,腦死亡應符合以下標準:

  1. 自主呼吸停止
  2. 不可逆性深昏迷。無自主性的肌肉活動,但脊髓反射仍可存在。
  3. 腦幹神經反射消失。
  4. 瞳孔散大或固定
  5. 腦電波消失,呈平直線
  6. 腦血液循環完全停止

心-身問題(Mind-Body Problem)在有關死亡的問題有關鍵的影響。最後,唯物主義的立場–人與他或她的身體是相同的,或者是“心” 與大腦及其運作是相同的。當身體/大腦死亡,因此,沒有人的延續,沒有來世希望。心物二元論(  唯心論) 的立場–人與他或她的身體是不相同的。因此,二元論也開啟了大門,相信來世。對於大多數人,這主要是一個宗教問題, 是不能從哲學或科學得到解決的。 (Me-Nu,2009)
心-身問題關係到如何界定死亡。是否只有當身體過期才發生死亡?到底什麼時候會發生這種情況?哈佛腦死亡標準的定義為包括死亡直線腦電圖(flat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唯物主義立場似乎支持這種觀點。如果死亡是人的結束時,如該人是與類似大腦功能相同的,那就應該定義死亡為: 一個直線腦電圖的事件。(Me-Nu,2009)

 

靈魂

靈魂在很多宗教思想都存在,系指人類超自然及非物質的組成部份。許多宗教都認為,靈魂居於人或其他物質軀體之內並對之起主宰作用,大多數信仰都認為亦可脫離這些軀體而獨立存在。不同的宗教和民族對靈魂有不同的解釋。(維基百科, 2009an)

 

靈魂的宗教意義

靈魂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不同的宗教對人死亡後靈魂去向解釋不同:

  • 死後靈魂就會煙消雲散(原始宗教);
  • 死後休眠和反復活,到未來某個特定時刻可以復活,例如古埃及和其影響的一神教,在復活前形同消失。
  • 死後生命,相信死後會再次輪迴,進入新生的人或生物體內,例如印度教和(民間信仰化的)佛教。
  • 面臨上天的審判死後永生(古希臘和其影響的民間信仰)。
  • 死後成鬼(古代中國和古羅馬等),除了偉人成聖外,常人死後靈魂會變成鬼,但不是代表了人性邪惡,反而可以保祐子孫或找殺害本人的壞人報復,所以類似低級的神明。(維基百科, 2009an)

基督宗教的靈魂說

原始基督宗教將靈魂分作「靈」(希臘文pneuma)和「魂」(希臘文psyche)兩部份:「魂」(即生命力)是血肉的,所有生物都有的;「靈」(智慧或理性等人類的獨特表現)則是來自上天的,只有人類才擁有。因此,基督宗教地區會有「人類是萬物之靈」之說。《聖經》的原文用詞「魂」(即希伯來文nephesh和希臘文psyche)顯示,並未將身體和「魂」加以劃分,而且描述「魂」是會死亡的。

原始基督教認為靈魂不是不滅的,但可透過復活,最終會和同樣復活了的肉體一起到天堂或地獄。

根據《聖經》的描述,已死信徒的身體可能會改變,與得榮耀的耶穌的身體相似,所以靈魂即使會死也不重要。

但因受古希臘哲學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影響,中世紀的基督教信仰中,將人劃分為兩部分-靈魂與身體,在生之時是不分離的。

中世紀最廣泛的觀點認為靈魂是上帝所創造的,上帝為每一個新身體創造一個靈魂。這想法受到改革宗傳統和加爾文宗等支持,也為天主教所接受。另一個觀點則認為個人的靈魂承自父母。(維基百科, 2009an)

現代科學的靈魂否定說

現代科學認為,沒有靈魂存在的證據。人死後,生命消失,肉體逐步分解,不會留下任何非物質的存在。這種觀點不同於信仰,而是基於這樣一種事實:我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採集到無可爭議的、來自已知的已死去的人的、能被人或儀器所感知的任何信息。

這意味實際上否決民間故事中靈魂的意義,至於宗教教的靈魂只不過為了解釋人和動物的不同,可是其實現代已經可以用生物學的角度解釋人和動物不同機制,所以在科學上可有可無但仍有哲學的意義,如人權和人的尊嚴等價值。(維基百科, 2009an)

實驗案例

在調查很多瀕死經驗臨床案例後,有部分科學家將靈魂定義為以某一種形式存在的能量場。

Duncan MacDougall 醫生讓瀕死經驗的人躺在一個秤上,然後量度他們死後體重的變化,並發現有人在死後立即減少了21克的體重。他們認為,這個重量就是靈魂的大約重量,並以能量的形式離開了肉體。 但後來更多的類似實驗表明,人死後,重量並未立刻減輕;此實驗由測量誤差所致。(維基百科, 2009an)

復活

關於來生的教義,在西方首先為奧爾弗斯(Orpheus, 俄耳甫)教徒所傳布;繼而為希臘哲學家們所採用。有些希伯來先知雖曾傳布過肉身的複活,然而猶太人相信靈魂的複活卻好像學自希臘人。在希臘,靈魂不死論有奧爾弗斯教的通俗形式,和柏拉圖主義中的學術形式。後者以難解的論證為基礎,是不能廣泛流傳的;但奧爾弗斯形式在古代後期對於一般輿論卻好像有過很大影響。它不僅影響了外邦人,同時也影響了猶太人和基督徒。奧爾弗斯教和亞洲一些神秘宗教的因素,都曾大量地滲入基督教神學之中;在所有這些因素裡,其中心神話乃是神的死而復活。(伯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 1945, 第二章 基督教最初的四個世紀)

在基督教中,据圣经记载,耶稣基督就是在被钉十字架上,死了三天后从死里复活。基督教还认为,人在死亡之后,灵魂和身体都会复活到天堂或地狱。而复活是基督信仰的根基:

假如死人复活是没有的事,基督也就没有复活,假如基督没有复活,那么,我们的宣讲便是空的,你们的信仰也是空的。 (格林多前书:15,13-14)

撒都该人(Sadducees),又译撒杜塞人,是古时犹太教一个以祭司长为中心的教派,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消失于1世纪以后的某个时候。撒都该人只承认圣经的前五卷,在教内是保守派。因而不同于法利赛人,他们不相信灵魂的不灭;肉身的复活;天使以及神灵的存在,藐视口传法律。

圣经復活记载新約

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3-4)

“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 在聖經(舊約)何處有明確陳述?

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又對他們說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裏復活,并且人要奉祂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到萬邦,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路廿四:45-48)。

“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裏復活”— 在聖經(舊約)何處有明確陳述?

 使徒行傳 保羅談死人復活13:30~?; 17:3,18; 23:6;24:21; 26:8,23

使徒行傳  彼得談死人復活2:32; 10:40

圣经復活记载—舊約

何西阿書 第六章

  1. 來吧,我們歸向耶和華!他撕裂我們,也必醫治;他打傷我們,也必纏裹。
  1. 過兩天他必使我們甦醒,第三天他必使我們興起,我們就在他面前得以存活。
《以赛亚书》 26:19 死人(原文作你的死人)要复活。尸首(原文作我的尸首)要兴起。睡在尘埃的阿,要醒起唱歌。因你的甘露好像菜蔬上的甘露,地也要交出死人来。 

《以西结书》 37:1 耶和华的灵(原文作手)降在我身上。耶和华藉他的灵带我出去,将我放在平原中。这平原遍满骸骨。
《以西结书》 37:2 他使我从骸骨的四围经过,谁知在平原的骸骨甚多,而且极其枯干。
《以西结书》 37:3 他对我说,人子阿,这些骸骨能复活吗。我说,主耶和华阿,你是知道的。
《以西结书》 37:4 他又对我说,你向这些骸骨发预言说,枯干的骸骨阿,要听耶和华的话。
《以西结书》 37:5 主耶和华对这些骸骨如此说,我必使气息进入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
《以西结书》 37:6 我必给你们加上筋,使你们长肉,又将皮遮蔽你们,使气息进入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你们便知道我是耶和华。
《以西结书》 37:7 于是,我遵命说预言。正说预言的时候,不料,有响声,有地震。骨与骨互相联络。
《以西结书》 37:8 我观看,见骸骨上有筋,也长了肉,又有皮遮蔽其上,只是还没有气息。
《以西结书》 37:9 主对我说,人子阿,你要发预言,向风发预言,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气息阿,要从四方(方原文作风)而来,吹在这些被杀的人身上,使他们活了。
《以西结书》 37:10 于是我遵命说预言,气息就进入骸骨,骸骨便活了,并且站起来,成为极大的军队。
《以西结书》 37:11 主对我说,人子阿,这些骸骨就是以色列全家。他们说,我们的骨头枯干了,我们的指望失去了,我们灭绝净尽了。
《以西结书》 37:12 所以你要发预言对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我的民哪,我必开你们的坟墓,使你们从坟墓中出来,领你们进入以色列地。
《以西结书》 37:13 我的民哪,我开你们的坟墓,使你们从坟墓中出来,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以西结书》 37:14 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我将你们安置在本地,你们就知道我耶和华如此说,也如此成就了。这是耶和华说的。

 

希伯來文明對死後論述相對的貧乏

比對蘇默文明、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甚至希臘文明對死後的世界和生命都發展出複雜詳盡的論述,希伯來文明相對的貧乏令它在古代近東的世界別樹一幟。

 

早期希伯來文化中對死亡採取自然的態度。希伯來聖經(即猶太教《標準猶太聖經》, 而基督教新教的《舊約聖經》就跟猶太教《標準猶太聖經》基本上一樣)各卷的內容基本上肯定:死亡就是人在世間生命的終結,一去不回。(江大惠, 猶太基督教信仰對死亡問題的掙扎.21/04/2010, http://www.hkcidata.org/database/sze/085/sze85-4.html)

 

晚出的來生觀念

希伯來聖經要到公元前二世紀,約寫成於165 B.C.的但以理書(James Montgomery,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Daniel, (Edinburgh: T & T Clark, 1927), p.96. ) 才有明確對復活、永生的論述,內容十分簡單,未為所有猶太人認可。百多年後耶穌時代,猶太的主要教派之一,撒都該人仍不接受人死後會復活(太二十二:23)。連成書約在公元前第三世紀末、第二世紀初的傳道書(李熾昌、周聯華著:《傳道書‧雅歌》,(香港:文藝,1990),頁13。) 也不接受來生的可能和意義。不論智愚、人獸都是死路一條。甚至譏諷那些指望人死留名的,最終亦被遺忘(傳道書二:16)。因此,但以理對復活、來生並有賞罰的說法實屬創舉,與一貫死後去陰間,一切隔絕寂靜,對生前的善惡無賞罰的信念截然不同。(江大惠, 猶太基督教信仰對死亡問題的掙扎.21/04/2010, http://www.hkcidata.org/database/sze/085/sze85-4.html)

 

上帝的義(righteousness)與公義(justice

為甚麼希伯來信仰堅持到這個時刻才發展出自己的來生信念?我認為是受到自身民族的歷史事件和公義觀念的催迫。

希伯來民族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是上帝從眾多的民族中揀選出來(摩三:2)。上帝主動與他們的列祖多次立約,猶太人要遵守上帝的教導、訓誨,上帝則會在危難中拯救他們。上帝的義 righteousness 最基本的意思不是司法上的大公無私,而是祂完成了祂和以色列民族所立的約中的義務:在以色列民陷入災難時施行拯救(詩八十九;九十四)。 猶太基督教信仰容許信徒對上帝舒發他的真實感受,甚至提出控訴,先知耶利米和約伯都曾質問上帝的公正(耶十二:1;伯二十一:7-13)。為甚麼邪惡的人享長壽、興旺、發達?為了不公,連上帝也不能免於責難,置身事外。這是猶太文化對公義的執著,苦苦糾纏,連上帝也不放過。(江大惠, 猶太基督教信仰對死亡問題的掙扎.21/04/2010, http://www.hkcidata.org/database/sze/085/sze85-4.html)

 

歷史的悲劇

希伯來民族的歷史由公元前十三世紀摩西率領他們離開埃及,進入迦南定居,建立王國,幾百年間雖有戰禍、災難,基本的調子是正面的,福多於禍。

到公元前七世紀起,希伯來民族的命運開始每況愈下。猶大空前絕後的好王約西亞(王下二十三:25)於公元前六八年橫死。虔敬第一的約西亞王怎可能死在異教、世俗、壓迫、邪惡的代表埃及的手上。

公元前五八七/六年更大的悲劇落在猶太王國,巴比倫的大軍再度攻入耶路撒冷,將王室人員和大批精英擄走,毀掉所羅門的聖殿。猶太人自此亡國二千多年,難道上主忘記了祂與大衛所立無條件的約,無論大衛的子孫賢或不肖,上主都承諾要永遠保護大衛子孫的王位(撒下七:8-16;代上十七:7-15)。上主「要使大衛的後裔永遠作王」(詩八十九:4),這約永久有效(八十九:28),王座如天之長久(八十九:29)。即使大衛生的子孫不肖(八十九:30-32),上主仍不會廢約(八十九:34),大衛後裔的寶座永存如月亮(八十九:37)。

亡國的歷史悲劇不單挑戰了上帝的義(righteousness),祂對大衛的承諾;也挑戰了上帝的公義(justice),好人得惡報。猶太基督教信念的不兌現、死亡的不公道促使猶太教和基督教發展死後的論述。猶太教由公元前二世紀開始發展死後復活、來生賞罰的說法來補充死亡的不公。人間的種種不公義,今世不能解決,死亡未能勾銷,唯有留待來世處理。

新約聖經最早寫成(公元50年春)的帖撒羅尼迦前書,保羅勉勵信徒要相信耶穌死而復活,已死的信徒也會在主再來時復活。當中有些人可能在主再來時仍活著(帖前四:14-16)。保羅又嘗試說服哥林多的信徒不要對復活有疑惑,要肯定耶穌已復活,其他死人也會復活,信徒有來生的指望(林前十五:12-19)。基督還要再來,完成統治,打敗敵人(林前十五:23-25)。人會得到不朽壞的身體(十五:42),戰勝死亡(十五:54-57)。

但基督的再來一再延遲,一代又一代的信徒等不到主再來而死去。羅馬統治者的壓迫愈來愈重,晚出的啟示錄便提出不少新的說法,來描繪未來死後的世界。例如千禧年(啟二十)、按人生前的行為進行最後大審判(二十:13)、地獄中火與硫磺的湖永遠懲罰假先知(二十:10)和「那些膽怯、背信、腐敗、殺人、淫亂、行邪術、拜偶像,和說謊的人」(二十一:8)、沒有死亡、眼淚、悲傷、痛苦的新天新地獎賞上帝的子民(二十一:1-4)。誰是上帝的子民呢?承認耶穌的殉道士(二十:4)?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十四萬四千童男(七:4-8;十四:1-4)?新的說法、解釋可以處理信徒舊有的疑難,但也會造成新的疑難。過去五百年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教義爭論,還是一個死後公義的課題,到底得救、得永生,是憑信還是善行?(江大惠, 猶太基督教信仰對死亡問題的掙扎.21/04/2010, http://www.hkcidata.org/database/sze/085/sze85-4.html)

總結:

其實,死亡的恐怖說穿了只是未知而已,但仔細一想,出生也是個未知阿,人孤孑一身地誕生於世,又何懼於孤獨地離開呢─「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切便此作罷無須復牽掛:管他科學、宗教、現實、虛幻、理性、感性、愛恨情仇甚至意識、無意識、生、老、病、死的規則與生命意義的問題,這一切的一切個體在這世間所經驗、感受到的東西到了此時,便自然地全部消滅了,一切成空,完美地結束這獨一無二、唯一一次的生命旅程,我以為,這才是真自由也!………………人真是很矛盾、無奈的生物,同樣會面對老、病、死的規律,其他生物坦然從之(例如獅子死前會平靜地找個地方歇著),人竟要憑空杜撰出各種宗教中彷彿天方夜譚的死後世界,就我看來,這無非只顯示了一件事實:人的怕死要比其他生物大千千萬萬倍。來此世間一遊,面臨如此多無謂卻必然的鬥爭與現實的苦難、情感的失落,難道死後還要再來一趟類似的旅程嗎?不不,我誤會了,人創立宗教,往往捏造完美的天堂或什麼極樂世界的。這在我看來,較諸其他生物,人真是更等而下之了,為何?這些杜撰捏造是擁有最高智商的物種,其複雜潛意識投射產生的。什麼潛意識?渴望安全、渴望完美、渴望永恆、渴望全能的力量來保障自己的幼稚潛意識而已。人的這點愚昧昏聵,或許正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吧,噫!在此,我尚有一個論證得以說明宗教的荒謬:死亡是普遍性的,面對死亡人類有發展出宗教,而同樣面對死亡的其他生物並沒有發展出宗教或者並不依宗教所說來面對死亡,所以要用特殊性的宗教來詮釋普遍性的死亡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的。因此,宗教是荒謬的。……..因為,唯有真正的不太在乎的那種順其自然的情感流露配上深刻的認知,才是面對死亡這種未知威脅的達觀態度。(蒼馬天穹網頁, 2009a)

猶太人的神學一向是單純的。亞威從一個部族神發展成為創造天地唯一全能的上帝;當人們發覺上帝的公義並不給善

人帶來地上的繁榮時,人們便把上帝的公義推託於天國之中,於是便產生了靈魂不死的信仰。但猶太教義通過其進化過程實未包含任何復雜的形而上學成份;其中沒有神秘,且為每個猶太人所能理解。(伯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 1945, 第二章 基督教最初的四個世紀)

一些人认为耶稣的角色同其他宗教的角色很相似,例如死之后又復活,这些事情可能驅使成为基督教形成。E.A. Wallis Budge比较过基督教和埃及宗教中的歐西里斯,歐西里斯也是出世人间,之后被殺,重生而成为地狱神,和拉同等,拉是埃及的一神论宗教的神。Wallis更指出基督教和古埃及的其他宗教相似处,尤其关於复活的故事(木乃伊便是因为复活的思想才有的)。Wallis认为埃及宗教思想是基督教形成的最佳资源。(維基百科.  基督教. Retrieved June 25 2009)

猶太基督教信念的不兌現、死亡的不公道促使猶太教和基督教發展死後的論述。猶太教由公元前二世紀開始發展死後復活、來生賞罰的說法來補充死亡的不公。人間的種種不公義,今世不能解決,死亡未能勾銷,唯有留待來世處理。猶太基督教的信仰對死亡的奧祕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說法,即使在聖經中已有許多版本,後世的神學家更多有發揮創建。人間死亡作為人類命運終點的不公,促成了種種對死後世界的論述。我們在現世無法有尺度去判定那些論述是真實的,只感覺到一份強烈對公義的訴求和盼望。今世太多不公正,唯有寄望來生是個更美好的世界。(江大惠, 猶太基督教信仰對死亡問題的掙扎.21/04/2010, http://www.hkcidata.org/database/sze/085/sze85-4.html)

人死不能復生乃千古鐵律。除宗教信仰者外無人不接受。從客觀事實來看,  現今地球上並無任何一個人是” 死而復生”或是” 復活”的人。 在人類歷史長河裡, 死亡就是生物的生命終結,無人可幸免。

猶太基督教對死亡的奧祕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說法。死後復活之論一路走來,始終不如一。 , 應是一種癡妄夢想罷了

參考文獻資料 

復活節的希望與疑議

復活節的希望與疑議

何宗陽編撰譯

  

復活節彩蛋

過幾天就是西方的復活節, 復活節彩蛋也先吃了。

在西方,與復活節相關的物品有復活節兔和復活節彩蛋。傳說復活節彩蛋都是兔子的蛋(但事實上,兔子其實是不下蛋的,所以復活節彩蛋其實都是雞蛋),有些人喜歡在蛋上畫各種各樣的鬼臉或花紋。而這些民間風俗都不是起源於基督教的。

《天主教百科全書》指出「復活節吸納了許多慶祝春回大地的異教習俗。」蛋象徵初春一切恢復生機,兔子在異教象徵多產。如今依然流行的復活節慶祝活動,充分證明了復活節含有濃厚的巴比倫色彩。今天人們在耶穌受難日吃十字包和在復活節吃彩蛋,這些宗教習俗可見於迦勒底的宗教儀式中。(維基百科,復活節, 31/03/2010)

基督徒認為,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到33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復活的日子。

基督教成立當時,本來便存在著很多神秘宗教,它們的神都有相似的故事,例如神被殺了,後來又從死裡復活,這個從死裡復活的事便啟發了神的永生。

一些人認為耶穌的角色同其他宗教的角色很相似,例如死之後又復活,這些事情可能驅使成為基督教形成。 EA Wallis Budge比較過基督教和埃及宗教中的歐西里斯,歐西里斯也是出世人間,之後被殺,重生而成為地獄神,和拉同等,拉是埃及的一神論宗教的神。 Wallis更指出基督教和古埃及的其他宗教相似處,尤其關於復活的故事(木乃伊便是因為複活的思想才有的)。 Wallis認為埃及宗教思想是基督教形成的最佳資源。而相反地,歌普特教會認為歐西里斯的故事,和其他的思想,都是神帶給法老王,而為了準備耶穌的到來。 (維基百科, 2009i)

復活節的日期體系,卻一直等到了公元325年“尼西亞會議”投票決議,才定為北半球春分(3月21日)後、緊隨第一個滿月的第一個星期日。與會者無法商定準確日期。該基督教節日取代了舊的異教節日——“伊斯特麗”節(Eastre)。 Eastre是這些異教徒們崇奉的春天女神,也成為我們所用女性荷爾蒙“estrogen”一詞的本源。 (倫恩, 馬丁. 2004)

復活節的英語和德語原指古代異教的“春節”,即慶祝春回大地的節日。該節日源於古巴比倫的愛情、生育與戰爭女神伊絲塔(Ishtar,美索不達米亞女神),後來伊絲塔成了西歐的黎明和春天女神「依絲翠(Eastre)」。證據之一是兩個名字有相似的讀音;另一證據是Eastre 的涵義為東方(East),因為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希斯錄著的《兩個巴比倫》說“Easter”(音譯’伊斯特爾’,即復活節的英文)是個名字,源自迦勒底,跟基督教沒有關係。 其實就是「阿斯塔特(Ashtart)」,即天后「貝爾斯特」的頭銜之一。考古學家萊亞德在亞述的碑銘上發現,「貝爾特斯」即是古巴比倫的生育和戰爭女神「伊什塔爾」。 (維基百科, 2009ab)

巴比倫女神伊絲塔(Ishtar)被稱為“天后”, 生出世界之後仍為處女.(The goddes Ishtar was the Queen of heaven (Scharrat Schame) and the mother, who had born the world and still remained a virgin . http://www.inanna.virtualave.net/ishtar.html). 另有一說, 伊絲塔因太陽有孕, 處女生子Tammuz/Thomas, 就如希臘神話中處女賽墨勒(Semele) 處女生子狄俄倪索斯(Dionysus)一樣. ( http://wiki.answers.com/Q/Did_Easter_originated_from_the_Babylonian_goddess_Ishtar) 伊絲塔是美索不達米亞宗教所崇奉的女神,亦即是蘇美爾人的女神伊南娜和閃米特人的女神阿斯塔蒂。基於伊絲塔每年會進入冥界再复活的本質,一般認為英文的複活節(Easter)字源即是伊絲塔(Ishtar)。

在第二世紀大約150年,阿尼西特斯主教決定推介復活節,取代整個教會從開始就遵守以及目前仍在羅馬以外教會被遵守的原有逾越。士麥那的波利卡普主教以及約翰的門徒與阿尼西特斯產生糾紛;教會分成兩派,一派從尼散月14日到21日遵守傳統的逾越節和未酵餅節,而另一派則遵守新推介,源自異教系統的複活節它被引入是因為羅馬教會正設法容納遵守星期五受難日以及星期天復活的阿迪斯神(註一)信徒。這系統被英國盎格魯撒克遜人稱為複活節(伊斯特)因它從伊斯特神而來,或她在東方被命名伊斯、伊斯達或阿施塔特,以及在條頓人中稱為奧斯達。凱爾特人有時稱她為奧斯達拉。 (上帝的基督教會,2009)

參考文獻資料 

(註一)

佛里吉亚(現代土耳其)的阿迪斯(attis)神

    阿提斯(在古希臘文化的神或半神)是公元前500年和公元400年之間被崇拜的神或半神,首先是在佛里吉亚Phrygia(現代土耳其),最後甚至在羅馬。(WikiAnswer.com, 2009)Attis (a deity or semi-deity in the ancient Greek culture) is known to be worshipped between 500 B.C. and 400 A.C., first in Phrygia and eventually even in Rome.

(上帝的基督教会,2009)阿迪斯是垂死的神,如死去并在复活节春节中复活的阿多尼斯(註二)。据说,阿迪斯曾是一名白哲的年轻牧羊人或牧者。他是众神之母西布莉(库柏勒Cybele)的爱人。她是亚洲的伟大多产女神以及我们在各信仰中所见的其他形式。一些坚持阿迪斯是她的儿子(见有关卢西恩的注释者以及希波吕托斯R.o.h. 文.9参与弗雷泽的金树枝,麦米兰,第5卷  263页以及脚注1-4).

阿迪斯的母亲是一名处女娜娜,她通过放一熟杏仁或石榴在怀中而怀孕。在佛里吉亚的宇宙进化论中,杏仁被描绘为万物之父(弗雷泽,如上263-264等页)。根据亚诺比斯,石榴代表阿迪斯的母亲将代表称为阿格迪斯男性怪物被切下生殖器的石榴放在怀中而怀孕的故事。这是阿迪斯的替身。换句话说,石榴是导致处女怀孕以有生下儿子阿迪斯的阉割神之生产象征。阿迪斯的意思是简单的“父”,同是父和子,代表一个神的两个元素。这观点以这女神作为第三元素的二进制三位形态式进入基督教。这系统然后扩展成为三位一体三位形态式,以处女较后作为第四个元素,而这仍未在罗马系统中下定论。从阿迪斯我们取得蒲柏这术语,这是他的另一个名字,因此,这是罗马天主教中蒲柏的或教皇的来源。娜娜是作为万物之母母神之名。(上帝的基督教会,2009)

这方面也是母神系统由宦官祭司服待,以及独身生活至今仍是其部分结构之原因 (参考弗雷泽如上269页)。处女是他的母亲,由石榴所象征。这石榴也是多重性的象片,形成神秘主义中的结合 (参考舍洛特, 符号辞典,223页).

基于这原因,西布莉(库柏勒Cybele)和阿迪斯的崇拜者被禁石榴(弗雷泽如上,文280)。在河上呈献母神神象,代表西布莉和阿迪斯或阿芙罗狄蒂和阿多尼斯的结合。得墨忒耳与波塞顿交配后在此淋浴,赫拉和宙斯结婚后也一样。赫拉每年在卡拿德斯的小溪淋浴后将得回她的童贞(如上)。这是永恒处女的概念和其来源。阿迪斯的母亲只是他神圣情人伟大母神的另一形式 (弗雷泽,如上,281页)。她是圣母(如上)。

西布莉和阿迪斯的随徒不被允许食用某些食物;鱼对他们是神圣的,因它们对阿达卡迪斯或迪卡多是神圣的。他们的追随者被禁止食用蔬菜和种子和根,但可以食用植物的茎和上部分。一般上如毕达哥拉斯神秘事物,猪肉和鱼在饮食中对他们是神圣的,并在他们的饮食中受禁止。

这无疑是在星期五禁食鱼肉的来源。在其他神秘事物中,石榴从狄俄尼索斯的血中弹出来 (银莲花从阿多尼斯的血,紫罗兰从阿迪斯的血)(弗雷泽,如上,vii. 14. 德斯摩弗利亚不食用石榴的种子 (如上),它们不可被带进黎格苏拉的圣所(如上 viii, 46).

因此可见,形成石榴女士的圣母玛利亚和圣子是西布莉和她的儿子和爱人阿迪斯,这在所有的神秘信仰中有相似者,事实上意味着相同的东西。(上帝的基督教会,2009)

(註二)

腓尼基,黎巴嫩Syria的阿多尼斯(Adonis)神

    阿多尼斯(Adonis)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每年植物死而复生的一位非常俊美的神,他本来是黎巴嫩地区的一个神,后来被纳入了希腊神话,但始终保持了其中东闪族的来源。他是欧洲古代时期最复杂的一个神。他有多重角色,在古代希腊宗教中始终有许多不同的学者讨论和研究他的意义和作用。他相当于巴比伦神话中的春神榙模斯。一些神话学者认为他后来被出口到日耳曼,在北欧神话中他相当于巴德爾。他是一个每年死而复生,永远年轻的植物神,他与年历有深厚的联系。他是一个受妇女崇拜的神,从萊斯瓦斯的莎孚公元前600年左右的诗歌残片可以看出当时莎孚周围的女孩崇拜临死的阿多尼斯。…..在很大范围上阿多尼斯是基于榙模斯发展过来的,阿多尼斯这个名字本身是从闪族语的“主”发展过来的,在犹太教和旧约中耶和华也被称为Adonai。希伯来人刚刚到达迦南时他们受到耶布斯人的抵抗,耶布斯人的国王叫亚多尼洗德(Adonizedek),意为“洗德之主”。但是至今为止在闪族的神话中没有直接能够与阿多尼斯相联的神。在闪族语中也没有任何相应于希腊神话故事的故事。希腊和中东学者中都有怀疑阿多尼斯的中东来源的人。(維基百科, 2009ag)

阿多尼斯(Adonis),他本来是黎巴嫩地区的一个神,后来被纳入了希腊神话,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每年植物死而复生的一位非常俊美的神, 但始终保持了其中东闪族的来源。

相傳阿多尼斯(Adonis)是貞女米拉(意为“没药” Myrrh)處女生下. 关于阿多尼斯的出生有许多不同的故事。非常父系制度的希腊人认为他的父亲是一个神,是比布鲁斯或者是塞浦路斯,这明显地显示出阿多尼斯的来源方向。瓦尔特•伯科特怀疑阿多尼斯是与阿佛羅狄忒( 阿佛罗狄忒或愛芙羅黛蒂, 是希腊神话中的愛神與美麗之神,拉丁语族的“金星”和“星期五”等字都来源于她的罗马名字:在罗马神话中与阿佛洛狄忒相对应是维纳斯(拉丁语:Venus)。)一起传入希腊的。被最广泛接受的阿多尼斯出生的传说是阿佛羅狄忒逼迫米拉(意为“没药”)与她的父亲士麦那或叙利亚的国王泰雅乱伦。米拉的保姆在这里也起了一个协助作用。米拉与她的父亲在黑暗中交合后,泰雅点亮了一盏油灯发现了这个大错。泰雅大怒,要用刀杀他的女儿。没药逃跑,阿佛羅狄忒将她变成一株沒藥树。泰雅向这株树射了一箭(另一个传说方式是一头野猪将其獠牙插入了这株树)后,从树皮的裂缝里诞生了阿多尼斯。这个传说很好地显示了阿多尼斯是一个植物神,以及他来自于遥远的、热带的、没药生长的沙漠地区(希腊本土本来没有没药)。(維基百科,2009ag). 阿多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