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绝句
[百度百科]
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体裁之一,属于绝句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五言绝句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姐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五言绝句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鸟鸣涧》、杜甫的《八阵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中文名
五言绝句
类别
近体诗
简称
五绝
字数
二十字
流行年代
唐代
体裁沿革
五言绝句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体裁,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盛唐时,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1][2]
诗体格律
盛唐以前,五言绝句不但没有对仗,而且平仄也不讲究,盛唐之后五言绝句严格遵守格律诗之规定,虽然其中也有极少数按古诗的做法写的不讲究平仄与对仗的“古体诗”,但盛唐五言绝句此时已经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体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⑴句数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
⑵押韵严格。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区别,他的押韵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其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註:绝句是不是不能押仄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晓》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竹里馆》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曹邺《官仓鼠》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绝句对平仄格律要求较宽,特别是五言绝句,更随便一点,所以古人就有很多押仄声韵的。
註完。
⑶讲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加一个音节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四种基本句式。
⑷关于对仗问题。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也就不太严格。因律诗是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那么当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要看作是律诗的首、尾两联则都不用对仗,如王维《相思》;如果看作是律诗前半截,则三四句要对仗,一二句不用;若看作是颔联和颈联的截取,则都要对仗。而后两种情况不多见。[1][2]
格律对照
(一)仄起首句不入韵(| |)
对照诗:王之涣《登鹳雀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仄起首句入韵(| –)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三)平起首句不入韵(–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四)平起首句入韵(– –)
对照诗:王涯《闺人赠远》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3]
【说明:加方框表示可平可仄;黑体字为韵脚,要求用平声。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平起或仄起主要看首句第二个字的平仄。(| | )表示首句仄起仄收或仄起不入韵,(| –)表示首句仄起平收或仄起入韵,(– |)表示首句平起仄收或平起不入韵,(– –)表示首句平起平收或平起入韵。】
典范诗作
王维《山中送别》
王维《相思》
王维《鸟鸣涧》
李白《静夜思》
李白《怨情》
李白《独坐敬亭山》
杜甫《八阵图》
王之涣《登鹳雀楼》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听弹琴》
王涯《闺人赠远》
李端《听筝》
贯休《晚望》
施肩吾《瀑布》
参考资料
[1] 施蛰存.唐诗绝句杂说(上)[J].语文学习,1982 (2).
[2] 施蛰存.唐诗绝句杂说(下)[J].语文学习,1982 (3).
[3] 程章灿.唐诗入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4-176
[4]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