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南宋 謝枋得《文章軌範》引 安子順 之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篇名 | 作者 | 時代 | 關係 | 評語 |
出師表 | 諸葛亮 | 三國 | 君臣 | 讀出師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 |
陳情表 | 李密 | 晉 | 祖孫 | 讀陳情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 |
祭十二郎文 | 韓愈 | 唐 | 叔姪 | 讀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其人必不慈 |
出師表
< 前出師表 >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 後出師表 >
作者:蜀漢,諸葛亮
選自:昭明文選
內容:三國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駐軍漢中,準備北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後主,勸其尊賢納諫,以復興漢室。本篇初見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並無篇名,後文選錄此文,題作「出師表」是為「前出師表」。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散關,圍陳倉,出師前復上書,是為「後出師表」。
文中稱先帝者凡十三次,蓋出老臣而兼師保之口,愈見忠摯深切之情。後人謂「讀出師表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忠 」
陳情表

臣密言: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
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
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彊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獨立,形影相弔
。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
,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
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
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
欲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
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
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
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
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
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
願乞終養!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
,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
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李 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師當時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
蜀漢亡,晉武帝召其為太子洗馬,李密以《陳情表》上書晉武帝,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婉辭。文章措詞委婉,情真意切,李密對年邁祖母的一片至誠的孝心躍然紙上。
史載,晉武帝讀了此表之後,深感其孝心,下詔李密留養祖母,並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北宋文學家李格非稱《陳情表》「沛然從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斧鑿痕」。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文中的「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成為成語經典,為後人廣泛使用。


南宋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寫道:“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來傳誦不衰,影響深遠的祭文名作,不管我們對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評價,吟誦之下,都不能不隨作者之祭而有眼澀之悲。
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韓愈寫此文的目的不在於稱頌死者,而在於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託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係。作者與老成,名爲叔侄,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隻”。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爲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他極爲悲痛。三是表達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對人生無常之感,並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爲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爲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今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感生命瓢忽,倍增哀痛。
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原本偏重於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敘生平、歌功頌德爲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記家常瑣事,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係,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親情。形式上則破駢爲散,採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說:“祭文體,本以用韻爲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爲辭,則變調爲散體。”全文有吞聲嗚咽之態,無誇飾豔麗之辭,爲後世歐陽修〈〈隴岡阡表〉〉、歸有光〈〈項脊軒志〉〉、袁枚〈祭妹文〉〉等開闢新徑。這種自由化的寫作形式,使作者如同與死者對話,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着悔恨、悲痛、自責之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語言樸素,行雲流水
這篇祭文強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讀者,也得力於作者高超的語言文字技巧。它全用散文句調和平易曉暢的家常生活語言,長長短短,錯錯落落,奇偶駢散,參差駢散,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得不止;疑問、感嘆、陳述等各種句式,反覆、重疊、排比、呼告等多種修辭手法,任意調遣,全依感情的需要。再加之作者取與死者促膝談心的形式,呼“汝”喚“你”,似乎死者也能聽到“我”的聲音,顯得異常自然而真切。這樣全文就形成了一種行雲流水般的語言氣勢和令人如聞咳謦的感情氛圍。文章就像一隻無形的手,緊緊擁抱住了它的讀者。
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
作者採用與死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着悔恨、悲痛、自責等種種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間作無窮無盡的長談。如寫聞訃的情景,從“其信然邪”到“未可以爲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語句重疊,表現其驚疑無定的心理狀態。末尾“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緒激宕,一氣呵成。這一切又都從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