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对立 , 統一完整性–對立統一規律歷史痕跡 — 繪畫與宗教
[網路轉載+編輯整理]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作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作同一性。要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就必须弄清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 对立 和 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作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作同一性
對立統一規律歷史痕跡
1.先秦時期老子的矛盾觀點:
- 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指出:事物都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指出了矛盾的雙方相互轉化是一種普遍現象:“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易傳》中的矛盾觀點:
- “一陰一陽之謂道”,是說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
-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指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是變化的原因。
-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說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表現出無窮的變化。
3.韓非的矛盾觀點:他提出“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馳張”,“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舉,疆(強)有所不能勝”,“無難之法,無害之功,天下無有也”,是說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相對的,絕對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責備。
4.宋代張載的矛盾觀點:
- 他提出了“一物兩體”的矛盾觀點。
- 認為:“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這就是說,如果沒有對立的兩面,就不會有統一,而沒有了統一,事物就不能發展變化。
- 他進一步肯定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內因,“一故神,二故化”,“大地變化,二端而已”,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就在於它內部存在的對立面。
5.程顥、程頤的矛盾觀點:他們明確肯定,“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萬物莫不有對,一陰一陽,一善一惡。”是說萬事萬物都是對立面的統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6.朱熹的矛盾觀點:他進一步發展了二程的辯證法思想,他不僅認為“物皆有對”,而且明確指出“獨中有對”。這就不僅說明瞭事物之間的矛盾關係,而且涉及了事物內部矛盾,這就大大深化了辯證法的矛盾觀。
nnnnnnnnnnnnnnnnnnnnnnn
绘画中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对立与统一是一切物质存在的根本规律 , 绘 画 中色彩 也 不例 外 , 对 比 与和 谐 就 如 同 一张 纱 网 的经 线和 纬线 , 它 们 之 间 相 互 对 立 又相 互 依 存 。
一 幅 色彩 画 可 以 以 对 比性 为 主 , 也 可 以以和 谐 性 为 主 , 但 最 强 的对 比组合 也 必 须 具 有一 定的 视觉和谐 性 , 最邻近的 色阶组合也必须存在着对比关系。因此 , 没有一副绝对和谐的画或绝对对比的画。在绘 画中没有绝对美 丽 的 色彩 , 也没有绝对肮脏的色彩, 是 对 比让 色彩 彰 显 威 力 , 一 幅 画 中 某 块 色彩 感 觉 美 , 是 因为 画 者 将 它 置 于能 将 它 对 比 显 示 出美 的 环 境 中 , 如 果 周 边 环境 改 变 , 它或 许 就 会 变成 一 块脏 颜 色 。
黑白概念的理論建構
中國人對於宇宙起源的文化傳統觀念認識主要來自於太極圖,是大部分人皆
熟悉的。而當我們從太極圖的表面上觀看,應該可以產生出這樣的直觀印象:黑
白對稱;一黑一白相互環抱;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抱成一圓形整體且有旋
轉運動感。並且在這一黑一白的相互關係中,蘊含了博大精深的內涵以及奧妙無
窮的義理。它闡述了宇宙是二元世界,人生存在二元世界中,諸如天與地、有與
無、大與小、剛與柔、男與女、主觀與客觀、物質與精神等等,皆屬於陰陽相對
的觀念。且它潛藏了變化的思想,萬物陰陽互動漸變消失,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黑白是陰陽,黑白是天地,黑白是有無,黑白是虛實,
黑白是正反等等,其實黑白就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黑白不僅是顏色,更是無
窮究宇宙本質而類化宇宙的第一概念。
摩門經談到對立
摩門經/尼腓二書 第二章
11 因為萬事必須有對立。我在荒野中所生的首子啊,不然正義和邪惡就無法出現,聖潔和慘愁,好和壞,也都無法出現。因此,萬物必混為一體;如果成了一體,就必永遠像無生命的東西一樣,沒有生命也沒有死亡,沒有腐敗也沒有不朽,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幸,沒有知覺也沒有麻木。
12 因此,那一定是創造了一件無用的東西;因此在創造的目的上就亳無意義。因此,這件東西就一定要破壞神的智慧和他永恆的目的,也一定要破壞神的權力、慈悲和公道。
13 如果你要說律法是沒有的,你也要說罪惡是沒有的。如果你要說罪惡是沒有的,你也要說正義是沒有的。如果沒有正義,就沒有幸福。如果沒有正義和幸福,就沒有懲罰和不幸。如果沒有這些就是沒有神。如果沒有神就沒有我們,也沒有這世界;因為不會有東西的創造,不會有行動的,也不會有受行動支配的;因此,所有的東西一定都已消滅了。
14 現在,我的孩子們,我對你們講這些事是為了你們的好處和學問;因為的確是有一位神的,他確已創造了萬物,包括天和地,以及其中的萬物,無論是行動的,或是受行動支配的。
15 在他創造了我們第一對祖先和飛禽走獸後,簡言之,在他創造了所有已被創造的萬物後,為了要在人類結局中達成他的永恆的目的,就必須有一種對立;就是那禁果也是和生命樹對立的;一種是甜的,另一種是苦的。
*******************
第廿五回 矛盾對立南海古佛 降
1998年1月6日 丁丑年十二月八日
詩曰:南海開創渡眾生 古佛降來著真詮
大道回轉人心善 世間矛盾對立言
眾生因在凡塵中一切的作為,皆相互對待,故有陰必有陽,有對必有錯,有是必有非,有圓必有缺,有正必有歪。一切在凡塵中皆是相互對立的,因而時常產生了諸多矛盾的心態與對立角度,即在於人世間中,時常因矛盾的存在。而對自己產生了沒信心,對事務產生起了懷疑,因此人生在世上,即是如此的作為,故而矛盾與對立中,時常受左右與影響,眾生的起居生活與思想觀念。
矛盾是在日常中,時常會遇到的事務,不論信仰任何宗教在尚未初入之前。即會對其產生了懷疑,因在懷疑中經由宗教前人的教導與講解中。而入於信仰的行列,因而「大疑生大信,小疑生小信,不疑即生不信」雖然入於宗教修持的行列中,然而即時常產生了矛盾的現象。是否能在矛盾中,將此「謬點」來轉換成信仰力量。眾生在於初入宗教之前,或是經商之時,或是對一件事務決定與取捨之初,尚未成定局。亦無法了知未來前景之時,必難能夠定下心來,故矛盾的心態與作為,即層出不窮的圍繞在自己左右了。
矛即是攻其尖銳的利器,盾即是防止攻擊的擋刀板。因而矛與盾在於自己所能拿捏的尺度上,必須兩者向外。才能攻其他人之心防,而破其他人的阻擋。若是矛與盾往內向著自己,必形成對自己的殺傷力,而不論自己的盾如何防止,必難有達成其受矛攻擊的保護作用與防阻力量。因此矛與盾-在人生中必時常圍繞著自己的思想觀念,正是如此才會影響自己在修持與經商中,或決定一件事務的抉擇中,即時常會產生如此之欲為與欲止的行徑。
一方產生欲行的行徑思想觀念中,一方又防止欲行的進行思想觀念,兩者即互相交戰了。如此是矛盾所對立的抉擇點,然而思想觀念中,若是不能將對與錯、是與非、正與歪、明與暗、圓與缺。能明瞭是該行與不該行,即由承其先前的經驗借與,累積了生活與修持,經商與待人接物的關係中。如何能行,如何不能行,若經驗中很明白的思想觀念,自己應該如何行,即不會產生了「矛與盾」相互對立的角度。必能明白該如何為,該如何行。因在矛與盾中,正是對與錯的分野,也是由矛盾中的對立,才會對自己產生了無信心。即不知如何該行,如何不該行,因而不知對與錯、正與歪的分野,必無法了知矛與盾的對立。
人生於世皆由正與歪、對與錯,矛與盾中,求取正知正解,才可能有正確-思想觀念的轉換。不論在於修持、經商、家庭、待人、接物中皆是如此。「矛中有盾的互相交鋒,即由盾的防止矛來攻。」因而人的思想觀念的抉擇,一邊防止,一邊進攻,是自己經驗不足,自己對自己產生了不信任感所致。因而必須要能明白,如何在以他人的矛,進攻自己之時,如何用自己的盾,才能將尖銳的矛來抵擋。若以自己的矛攻向他人之時,倘他人不能用盾來抵擋之時,是否矛即可攻其要害,而讓對方受到我所傷害。如此能用否﹖他人不會反擊否﹖但若是引導教化眾生修持之時,是否正以如此方式,能將後學者在其「盾」與「矛」中相互交叉使用,後學者能否經得起前人的「矛與盾」相互攻擊也,是否心防中遲早是能相同否﹖
引導修持亦是如此,因在矛中所能進攻,在明光中必無法長驅直入,即在受對方用盾所防擋。而引導後學亦用如此方法,由反對與不知,而慢慢的改其心防,再由一步步來引導修持方向,使其了知人生的苦空無常,一條回歸的大道。如此使其不再「矛中受矛的攻擊,在盾中受盾的設限」因此破除矛與盾是現今修子必須要有的觀念。明白矛與盾所產生的對立,否則矛盾對立在人世間即是如此。如何能了脫輪迴的束縛否﹖因一切皆由矛與盾所產生也,必要在「矛盾」中將「矛盾」來破除。才不會產生了相互對立,即能在現世修持、經商、家庭、待人、接物,的對立角度,或許可以站在其對立的立場替其考慮,必可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對立也!
矛盾本非在凡塵 只因人心不能正
才使矛盾來對立 破除方可歸已真
人生於世正是如此,矛盾所產生的對立,即是不信任而懷疑。眾生入於現世中,是否會給「矛與盾」所來影響。故在凡塵中即時常不知我該如何行,該如何為,而走了一大段路,到最後來時才明瞭,一切皆是矛與盾中所產生的事務所牽絆著,此生的一切。因此「矛盾」相互對立,若能破除即可減少了,很多的冤枉路也!修持、經商、家庭、待人、接物,正是如此,細思之!細思!盼此文所闡示之「矛盾」能破除眾生的迷思,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必能事半而功倍也!祝之!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