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智商這回事。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與宇宙學家
有些人總是過份重視智力測驗,過於相信所謂“智商”,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弊端。人的美好特質是多種多樣的,怎能以一份智力試驗定奪?儘管你在一次又一次的智力競賽中名落孫山,但在某一方面,你也許可以發揮你獨有的、奇蹟般的創造力,使生活充滿無盡的樂趣。~ 奧斯勒
所謂的智商,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的知識水平。 所謂的情商,說白了就一個人的爲人處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智商高情商低的人一生是懷才不遇。 智商低情商高的人一生是一事無成。 智商低情商低的人一生是平淡無奇。 智商高情商高的人一生是春風得意。 ~佚名
高智商的人靠思考,可以解决未知的问题。高智商的人用思考,会去验证已知的问题. 大多数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只是去区别「知不知道」;而高智商的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是在区别「能不能搞懂」。~佚名
智力(Intelligence)定義
要為智力(Intelligence)下定義是有難度的。究其原文的字義,有聰明、適應環境的含意,學者們對此更是眾說紛紜:哈沃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認為,智力包含語言、音樂、邏輯和數學、空間、肢體協調、個人知覺、人際互動和了解大自然的能力。邁克.安德森(Mike Anderson)則主張智力與個體的基本訊息處理機制(由所有思考過程單元組成,智力高的人運作快)以及模組成熟機制(因此智力一般而言隨年齡增長)有關。更有甚者,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 Sternberg)甚至在智力、智慧與創造力的基礎上,提出了智力平衡理論,指出智慧為智力的實務面,即運用智力、創造力,便能達到個體、人際與興趣間的平衡。
不同的定義能反映出不同理論的觀點。有人認為智力乃智力測驗的結果,而並非實體。亦有理論家認為智力是一般能力的組合,包含了經驗學習的能力、抽象思考及有效處理環境的能力。然而,介紹智力理論,必須從智力測驗開始,因為智力測驗被廣泛實行後,智力理論才開始被陸續提出。
智力理論
1. 心理計量取向
-
1.1 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A general factor (g) theory: 主張智力受核心能力(g因子)影響,由Spearman提出。
Spearman發展出因素分析之統計方法,並且從諸多智力測驗中抽取出g factor
g factor能力佳則各能力均佳;若否,則均差. Spearman後期也承認Primary Mental Ability的存在
大部分的智力測驗主要針對抽象思考、邏輯推理和訊息處理能力而有不同的分量表,但對於其他智力的層面卻沒有顧及到,例如社會智力、學習能力、反思能力等。於是,開始有心理學家質疑所謂的「一般智力」的概念,相信智力測驗包含許多互相獨立的心智能力。為確定智力測驗包含的能力類型,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1904)遂提出了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概念。本小節要談論的心理計量取向,便是指以智力測驗為工具,以因素分析為方法,以測量結果的資料為立論的智力理論流派。
因素分析是一套統計方法,將一群變項依照彼此的關聯性,化簡成較少的因素。斯皮爾曼以因素分析探索智力測驗結果發現,智力測驗中不同分測驗間之分數有高相關性;斯皮爾曼推論,所有智力表現背後有一個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簡稱g因素)支配,g因素影響人整體為聰明或愚笨;然而智力並非由單一因素構成,斯皮爾曼提出了另外的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簡稱s因素),而s因素只會影響特定領域之智力表現。
- 1.2 基本心智能力(primary mentalability)
A multiple factor theory:主張智力是多重能力,並且個別能力之間彼此獨立而不會互相影響。個體天生的智力優劣各有不同。Thurstone & Gulidford提出。
-
Thrustone提出Primary Mental Ability(各能力間彼此獨立而不互相影響)
-
能力包含
-
語文
-
詞彙
-
空間
-
速度
-
歸納推理
-
數字
-
記憶
-
-
Thrustone後期也承認g factor的存在
-
斯皮爾曼的整體智力理論在其後受到路易斯.瑟斯頓(Louis Thurstone)的挑戰,後者認為智力並非由單一因素主宰之概念。他以因素分析統計了五十六個測驗組,主張智力得以區分為七項彼此獨立的基本心智能力(primary mentalability),分別是語文理解、詞語流暢、數字能力、空間能力、聯想記憶、知覺速度與一般推理能力,瑟斯頓以此作為編纂基本心理能力測驗的依據。上述測驗的修訂版之預測力並未高於如同魏式兩表等整體智力測驗,因為瑟斯頓雖希望藉因素分析找出智力的基本元素,但由於這些主要能力並非彼此獨立,反而支持了整體智力的概念。
- 1.3 流體智力與結晶智力
瑞蒙.卡特爾(Raymond B. Cattell)與其學生約翰‧宏(John. L. Horn),透過因素分析發現,g因素可再分為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Gf)與結晶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Gc)。流體智力指運用抽象邏輯思考解決面對新環境與問題的能力;結晶智力指個體隨著時間增長所擁有的知識及技能,運用既有知識與經驗技巧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
流體智力的發展再成年期達到顛峰,之後慢慢衰退;結晶智力隨年齡成長,若持續生活在一個智性刺激的環境下,人們的結晶智力並不會衰退,由兩種智力在年齡上的變化差異,推論此二種智力在本質上不同。
- 1.4 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智力三階層理論- CHC模式(Cattell-Horn-Carroll model)
Gattel-Horn-Carroll Theory (CHC theory):比起Veronon更早提出,但是當時g & primary是主流,因此早期不受重視
-
Stratum I:70種細小的能力
-
Stratum II:8個能力 (相當於primary mental ability)
-
流動智力:天生的反應、敏銳程度等等,隨著成長而提升,隨著衰老而減少(約在60歲附近)
-
結晶智力:隨時間累積而來的智力,隨著年齡而提升,但是在60歲左右到達高原期(可能與記憶力造成學習能力趨緩所致)
-
-
Stratum III:g factor
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承襲卡特爾與宏的理論模式,提出智力三階層理論(three-statum theory of cognitive ability),又名CHC模式(Cattell-Horn-Carroll model),最上層為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第二層為八項能力(broad ability);最底層為六十九項特殊能力(narrow ability),如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數量推理等。如下圖(1)所示。
2000年時,心理學家約翰.麥格魯(John McGrew)再次整合前人觀點、修正CHC理論,為新近智力測量主要依據:上層g,中層含流體推理(Gf,指解決新奇問題能力,如歸納、演繹、邏輯推理)、知識理解(Gc,指獲取、使用語言和文化訊息的廣度與深度的能力)、短期記憶(Gsm,指取得、保存短期訊息的能力)、視覺空間處理能力(Gv,指產生、儲存、提取、轉換影像或感覺至心像的能力)、聽覺處理能力(Ga,指對聲音的反應能力)、長期記憶(Glr,指儲存新訊息並通過聯結而穩固訊息記憶的能力)、認知處理速度(Gs,指認知作業的順暢、自動化程度)、讀寫能力(Grw,指閱讀或書寫時陳述和取得知識的能力)、數理知識(Gq,指數字運算的掌握力),底層為s。
圖(1) 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的智力三階層理論
- 1.5 VPR模式
強森(W. Johnson)與布查德(T. J. Bouchard)的VPR模式源自於弗農(P.E.Vernon)於1960年代提出的智力結構模式(Vernon’s structure of intelligence model),該模式包含了g因素、語文教育因素(verbal-education factor)和知覺操作因素(perceptual-mechanical factor)。 強森與布查德延伸弗農的模式,發展出VPR模式(VPR model),最上層是g因素,第二層分為語文因素V(verbal)、知覺因素P(perceptual)與對靜態物體旋轉或移動的旋轉因素R(image rotation),如下圖(2)所示。
圖(2) 強森與布查德的VPR模式
2. 多維取向
- 2.1 哈沃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論
哈沃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以他的多元智力理論挑戰「古典」整體智力觀,他認為不同文化的多元成人需要各種不同的技能,並做出結論:智力並非為單一潛在心理能力或g因素,而是許多智力的組合,因此智力是「在特定文化環境或社群中,解決問題或創造成果的能力」。人的智力並不侷限於智力測驗的結果,在生活情境中表現優異者,以傳統智力測驗來測量智力,並不依定能顯現他們的天賦。
加德納提出了智力可分為八個向度,語文、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身體動感、自我了解、人際與自我觀察。加德納認為這八個項度彼此獨立,每個人都具備上述八種能力,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不同文化的成人表現出各種智力組合,雖正常人都具某種智力,但每個人擁有的智力組合,才是構成個體差異的基礎。透過腦傷病患的案例,成為了加德納理論的證據,此理論討論的智力本質,在許多人定義的智力下,可能根本不成立,但此理論使長久以來被忽視的能力(如音樂、人際等)開始受到重視。
2.2 邁克.安德森(Mike Anderson)的智力理論與認知發展
心理學家邁克.安德森(Mike Anderson)指出加德納的多元智力定義不清。再者,各種智力相關性過高,無法找出獨立於其他能力的特定心智能力。安德森根據瑟斯頓等研究者的整體智力概念,提出安德森的智力理論,而認為智力的差異源自產生思考的「基本處理機制」的差異。安德森指出,提供普遍能力的機制稱為模組(modules),且新模組的成熟得以解釋認知能力隨發展而增加。
除了模組,智力亦包含兩個特定能力,其一為處理命題式的思考,另一個為處理視覺及空間的功能。上述的能力由「特定處理器」執行,模組負責的是執行特定功能,而特定處理器負責較廣泛的知識類別,再者,特定處理器亦受基本處理機制影響。安德森的智力理論提出兩種知識的途徑:其一,透過基本處理機制,此及我們所稱的「思考」,可以解釋智力的個別差異。其二,為模組成熟後,以其作基礎而產生的知識,可以解釋智力發展。
2.3 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 Sternberg)的智力三元論
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 Sternberg)認為研究智力的目的不是區分個體智力的差異,他提出智力三元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igence)將智力分為三種:分析智力(analytic intelligence)、創造智力(creative intelligence)與實用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分析智力與傳統智力測驗獲得的結果相似;而創造智力指當人們面臨新問題或環境,處理問題與環境的能力;實用智力則是指解決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問題之能力。
斯騰伯格的三元理論重視經驗、脈絡以及基本訊息處理機制。理論包含三個次理論:成分次理論、經驗次理論、脈絡次理論。成分次理論有三個成分,其一,後社成分(後改為分析能力)負責問題處理期間的規劃、控制、評估等﹔第二,表現成分(創造能力)負責執行問題解決策略﹔第三,知識獲得成分(實用能力)負責問題解決間的訊息比較、編碼。
斯騰伯格經過實驗得出,關鍵成分是編碼歷程及比較歷程,試驗者將類比問題加以編碼,進而形成心理表徵,且其認為,個別差異主要在於編碼與比較歷程的效率。熟練的測試者,花較多時間編碼,形成的表徵較為正確,然而其解決問題所需時間未必較快。成分次理論未能解釋個體差異﹔經驗次理論著重處理經驗的影響﹔脈絡次理論重視認知活動如何融入特定環境脈絡,且焦點在三種心理歷程:真實世界環境適應、選擇、塑造。
- 2.4 史蒂芬.塞西(Stephen Ceci)的生物生態理論
史蒂芬.塞西(Stephen Ceci)提出「多元認知潛能」,而非單一的整體智力或g因素。多元能力是能由社會環境或脈絡的機會所塑造。根據塞西的理論,日常或現實中的智力無法僅用整體智力或智商來解釋,而是取決於多元認知潛能及豐富、有組織的知識基礎。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通俗地理解为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商(IQ). 是对人智力水平的一种表示方式,它代表一种潜在能力,提供记忆、 运算、 问题解决等生存必备的能力,也就是智力测验所测出的数值。 智商七种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应变能力。
它是测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L.W.Stern)提出,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制订“斯坦福—比内量表”中引用IQ,并加以改进。IQ是用智龄(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所得的商,乘以100,即比率智商。其计算公式为: 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 有人曾做过人群中各个IQ分数段所占的比例的统计:
人群中只有1%的人智商在140分以上;有11%的智商属于120分~139分;18%属于110分~119分;46%属于90分~109分;15%属于80分~89分;6%属于70分~79分;另外,有3%的人智商低于70分,属于智能不足者。
智力是遗传基因控制的,人为无法改变,由于先天多种因素,人的智力发育会有所不同。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它必须与灵商(SQ)配合运用才行。
属于智商(IQ)范畴的其他各種QQ
CQ 文商(CQ),全称为文化智商,对应英文为Cultural intelligence(CQ),它主 要表现为一个人对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其属于智商(IQ)范畴.
DQ 發展商數(Development Quotient) 是指個人促使物態或事態轉變的能力,發展商數愈高的人,愈有辦法改變環境進而創造環境。(应变能力)
DQ 區別性商數 Distinguishability Quotient
EQ 教育商数 Educational Quotient
GQ全球化商數(Globalization Quotient)
在重視全球化的未來,培養GQ全球化商數(Globalization Quotient)很重要,擁有世界觀並有吸取世界資訊能力的人,必定能夠在全球化浪潮中,更快一步掌握自身發揮優勢。
JQ 判断商数 JQ(Judgment Quotient)
好的分析将会有好的判断,否则就变成妄断或赌注。因此要培养好的判断商数,则需从分析能力培养起。如果有好的判断,决策较不易出错。未来是与时间竞赛,因此要做出好的决策,就须依赖高的判断商数了。
KQ 知识商数 Knowledge Quotient
LQ (Lifelong Learning Quotient)終身學習商數
新世代的人才需要擁有工作生活上所需的各種動態能力,也就是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 能夠及時充實所需解決問題之知識的能力。具有高終身學習商數的人,通常擁有高的學 習能力,且能掌握瞬息的變化,吸取新知的速度快,而且能在浩瀚如海的資訊中,搜尋 必要的資訊並轉化為知識,並透過累積、轉換與創造的過程。因此,學習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以簡捷的方式掌握要領,同時與其他領域連結(Link)、 3 邏輯思考、哲學概念的培養皆有助於提升終身學習商數。
MQ 記憶商數 Memory Quotient
PQ 知觉商数 Perception Quotient. 知覺或感知(英语:Perception)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腦对外界的整體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覺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釋。在认知科学中,也可看作一组程序,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组织信息。與感覺不同,知覺反映的是由對象的各樣屬性及關係構成的整體。
OQ 組織商數(Organization Quotient) 意指有條理組織事物的能力。組織商數高的人,容易建立生活秩序感,並有能力安排事情的先後順序。
QQ懷疑(问题)商數
RQ Reading Quotient 閱讀商數
RQ 推理商數(Reasoning Quotient),名偵探柯南堪稱是代表人物,能夠在眾多訊息中抽絲剝繭,找出事情的關聯性,並順利解決問題。換句話說,推理能力是解決問題的「先備能力」。
例如:歸納法或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有時叫做歸納邏輯;演繹推理(英語:Deductive Reasoning);溯因法或溯因推理(英語:abductive reasoning,也譯作反繹推理。
TQ (TIME QUOTIENT)時間管理商數:可充分運用時間做好生涯規劃
- 先後有序、輕重緩急,懂得時間管理的人,就有辦法分出輕重緩急把重要的事情先做好
- 一天24小時的運用
- RELAX BY KEEPING BUSY:聽老師講兩個小時比自己讀一整天還重要,做好時間的管理,睡眠不一定是放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