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自己, 並成為你自己。
今日偶見臉書友Face Book Friend寫著 ”我忙得很,忙著跟自己戀愛”心中有感,特編作之.
認識你自己, 並成為你自己。
人們常常認為最認識自己, 最了解自己的人當然是我們自己,其實最難認識的恰恰是我們自己。
這是為什麼呢?由於我們習慣於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於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認識你自己
阿波罗神庙 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之废墟
認識你自己
人要有自知之明。這是箴言本來的意思,它傳達了神(神廟)對人的要求,就是人應該知道自己的限度。希臘人大抵也是這樣理解的。根據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記載,有人問泰勒斯,什麼是最困難之事,回答是:“認識你自己。” (見《哲人言行錄》卷一)接著的問題:什麼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給別人提建議。”這位最早的哲人顯然是在諷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無幾,好為人師者比比皆是。看來蘇格拉底領會了箴言的真諦,他認識自己的結果是知道自己一無所知,為此受到了德爾斐神諭的最高讚揚,被稱作全希臘最智慧的人。
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裏有一個角色叫做歐陽鋒,他號稱“西毒”,武功非常高,為了練“九陰真經”而走火入魔,最後忘了自己是誰。他逢人就問:“我是誰?”黃蓉告訴他:“你是歐陽鋒啊!”他接著又問:“歐陽鋒是誰?”這個問題就很難回答了。認識你自己代表人在“知”方面應有的態度———與其去瞭解世界,不如多瞭解自我,因為人對世界的瞭解永遠不可能足夠,也不可能停止,只有自我對每個人來說才是最切身的。俗話說得好:“學海無涯,回頭是岸。”所謂“回頭是岸”即是指:回到自己身上,瞭解自己。這反而是一個出發點。
每個人身上都藏著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過認識自己來認識世界。在希臘哲學家中,好像只有晦澀哲人赫拉克利特接近了這個意思。他說:“我探尋過我自己。”還說,他的哲學僅是“向自己學習”的產物。不說認識世界,至少就認識人性而言,每個人在自己身上的確都有著豐富的素材,可惜大多被浪費掉了。事實上,自古至今,一切偉大的人性認識者都是真誠的反省者,他們無情地把自己當作標本,藉之反而對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
成為你自己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應該認識自己獨特的禀賦和價值,從而實現自我,真正成為自己。這種理解最流行,但未必符合作為城邦動物的希臘人的實情,恐怕是文藝復興以來的引伸和發揮了。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認識你自己”理解為認識你的最內在的自我,那個使你之所以成為你的核心和根源。認識了這個東西,你就心中有數了,知道怎樣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應該要什麼和可以要什麼了。
然而,最內在的自我必定也是最隱蔽的,怎樣才能認識它呢?各種宗教有靜修內觀的功夫,對於一般人來說,那畢竟玄了一點。而且,內觀的對像其實不是上述意義的自我,而是這自我背後的東西,例如,在佛教是空,在基督教是神。
我覺得我找到了一個認識自我的方便路徑。事實上,我們平時做事和與人相處,那個最內在的自我始終是在表態的,只是往往不被我們留意罷了。那麼,讓我們留意,做什麼事,與什麼人相處,我們發自內心深處感到喜悅,或者相反,感到厭惡,那便是最內在的自我在表態。就此而論,知道自己最深刻的好惡就是認識自我,而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倘若有了自己真正鍾愛的事和人,就可以算是在實現自我了。
尼采在《道德的系譜》(Zur Genealogie der Moral)的前言中,也針對「認識你自己」來大做文章,他說:「我們無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們不明白自己,我們搞不清楚自己,我們的永恆判詞是:『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對於我們自己,我們不是『知者』……」
认识你自己 1 一个灵魂在天外游荡,有一天通过某一对男女的交合而投进一个凡胎。他从懵懂无知开始,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但是,随着年岁和经历的增加,那天赋的性质渐渐显露,使他不自觉地对生活有一种基本的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附着在凡胎上的这个灵魂,一旦认识了,过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释,未来的一切都有了方向。 2 人人都在写自己的历史,但这历史缺乏细心的读者。我们没有工夫读自己的历史,即使读,也是读得何其草率。 3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来规劝世人。对这句箴言可作三种理解。 第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这大约是箴言本来的意思,它传达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希腊人大抵也是这样理解的。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看来苏格拉底领会了箴言的真谛,他认识自己的结果是知道
你的良知在說什麼? ——“你要成為你自己。”這是尼采在《知識 二七O節》中說的。尼采認為,如果所謂的“認識自己”——即“理性”——是我們走向毀滅的原因,那麼自棄、誤解、蔑視、心胸狹隘、庸俗,往往就是理性的本身。 因為認識自己的本能太快,往往會讓自己陷於極端的危險當中,但其中的意志會產生支配作用,慢慢將你從偏失的軌道中引入正途,培養出一切有用的能力。尼采在《瞧這個人·聰明 九節》中說:我一點也不希望自己有所改變。總而言之,尼采希望成為一個“自我肯定”的人,成為自己。成為那個最原始的擁有生命本能的人。
在尼采看來,西方的唯物主義傳統使人們日益喪失自己原始的生命力;而基督教傳統則使人失去了自己的自我。 尼采還發現,道德能約束和製服人的激情。而人應該克服這樣的道德。克服自己,成為超人,重估一切價值,對西方文化的基礎進行徹底的反思。尼采認為,自我是獨立的。當不存上帝時,一切都取決於自己,“我”必須證明“我”的獨立性。我要有我的個性,成為我自己是一種必須。
結語:
誠心祝福大家能成為一個”認識你自己, 自我肯定, 並成為你自己”的人。—成為那個最原始的擁有生命本能的人。
參考文獻資料 :
1. 维基百科, 認識你自己, 24/09/2010
2. 於丹【莊子】心得(四) 認識你自己, http://bugu.cntv.cn/life/humanities/baijiajiangtan/classpage/video/20100407/100633.shtml, 24/09/2010
3. 淺談從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到尼采的“成為你自己”, http://www.12edu.cn/lunwen/zxlw/200907/332659.shtml, 24/09/2010
4. 傅佩榮談: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 http://tw.myblog.yahoo.com/lingf01/article?mid=1848&prev=-1&next=1843, 24/09/2010
2 responses to “認識你自己, 並成為你自己。”
SHJ
25 十二月, 2010 at 19:59
The more one can detach from the image of “me", the easier for him to realize himself. My ego is not me. My title is not me. Shaking off the “I am", the “I have", the “my so and so"….
Thanks for your post.
三心二意一紅塵
26 十二月, 2010 at 08:47
Thanks, SHJ. especially for your comment writen on 25/12— a day of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