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859年 11月24日,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圖)論述生物演化的著作《物種起源》首次出版。
物種起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物種起源》(或譯為《物種原始》)(英語: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全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物種起源論》,是達爾文論述生物演化的重要著作,出版於1859年。該書大概是19世紀最具爭議的著作,其中的觀點大多數為當今的科學界普遍接受。
在該書中,達爾文首次提出了演化論的觀點。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累的資料,試圖證明物種的演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天擇)和人工選擇(人擇)的方式實現的。
目錄]
|
背景
在當時,人們普遍都接受創造論,相信上帝創造世界、並一次就創造出所有的生物,同時上帝也賦予每種生物各自的角色,而每個物種的設計都非常完美,所以物種是永恆固定不變的。地層中發現的化石是古代地球曾經遭遇大洪水的證據,那些化石就是沒有登上諾亞方舟的動物。地球的歷史大約只有六千年左右,這是經由從亞當和夏娃開始後的人類世代所推算的時間。
達爾文1809年生於英格蘭舒茲伯利 (Shrewsbury)。達爾文從小就對礦物和動物有興趣。1831年他從劍橋大學神學院畢業,然而他還是對地質學及生物學比較有興趣。1831年12月達爾文參加了海軍艦艇小獵犬號前往南美洲從事自然調查研究工作;最初他在南美海岸調查,並多次進入南美洲西邊的加拉巴哥群島,經過太平洋到達紐西蘭、澳洲及南非,然後又回到南美洲,直到1836年10月才回到英國。
理論的形成
達爾文在南美洲考察時,在安地斯山山頂上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讓他感到困惑。在小獵犬號啟航時,達爾文曾帶了一本英國地質學家萊爾所著的《地質學原理》;萊爾認為地球的地形、地貌是經過長時間不斷的細微變化的結果,萊爾相信風力、雨滴、冰雪等微小的力量,持續千萬年後就可以完全改變地表的形貌。達爾文本人也相信,只要時間足夠,無法察覺的細微改變也可以造成巨大的變化。達爾文推算白堊紀中期距今約有三億年左右的歷史,持續長時間微小的地震等自然因素使得原來在海中的生物遺跡能在高山上發現。
在加拉巴哥群島考察時,達爾文發現每個島嶼上的陸龜及雀鳥並沒有很大的差異,但又有些許的不同。他又發現加拉巴哥群島的生物與南美洲大陸的種類非常相似;於是他開始懷疑島上生物可能有共同的祖先,他們之間的差異是由於千百年來適應各個島嶼不同環境的結果。每一個物種都是一些細微的變化在無數個世代的過程中產生的結果。
生物進化在當時並不是新的概念。1809年時,法國動物學家拉馬克便提出:當環境改變時,物種會調適發展自己的器官來適應環境,常用的器官會發育變大、不用的器官會逐漸退化,並且這一代獲取的改變會遺傳給下一代;但沒有科學證據可以證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特徵可遺傳」的假說。後來達爾文又從英國人口學者馬爾薩斯所著的《人口論》得到靈感;馬爾薩斯認為:人類糧食的生產永遠無法趕上人口的增加,致使糧食供不應求,進而發生飢荒或戰爭,導致一部分人口死亡。達爾文以此聯想到生物演化發生的機制:演化是生存競爭中自由淘汰的結果,食物與空間等資源有限,只有最適應環境的個體才能生存下來,延續族群。
「天擇」的概念逐漸在達爾文的五年環球考察過程中形成。在1836年回到英國後,達爾文慢慢將他的看法寫成文章,然而沒有發表。大部分科學家認為,達爾文遲了很久才發表他的作品,原因之一就是擔心自己的思想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過於激進。1858年,達爾文接到在馬來群島調查的博物學者華萊士有關物種形成的文章;華萊士對於物種形成的看法與他有很多相似之處,增加了達爾文對其學說的信心。於是兩人在1858年的倫敦皇家科學年會中,以兩人共同具名的方式,發表有關物種形成的看法。接著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了《物種起源》。
主要內容
達爾文在書中提出兩個理論。第一,他認為所有的動植物都是由較早期、較原始的形式演變而來;其次,他認為生物演化是通過自然選擇而來。
其理論重點如下:
- 物種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環境變動而改變。
- 生物的演化是長時間連續性的緩慢改變,不是突然性的劇變。
- 同一類生物有著共同的祖先,例如哺乳類是由同一個祖先演變而來。
- 生物族群會隨著繁殖而擴大,並超過其生存空間與食物供應的極限,引起個體間的競爭;不適應環境的個體會被淘汰,適者才能生存,並繁衍後代。
批評


諷刺漫畫反映了1870年代基督徒於「人類與猿類具有共同祖先」這個觀念的反對。
達爾文的演化論當時引起了廣泛的爭議,被基督教會視為異端邪說,西方社會也對達爾文冷嘲熱諷。不僅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被推翻,人類也被形容為千百年來殘酷的生存競爭所形成的產物,還指出人與其他哺乳動物有著共同祖先,這在當時保守的社會是相當大的震撼。
然而達爾文的理論在當時也並非完美無缺,當時尚未了解任何遺傳機制,無法解釋個體間的偶然差異是如何產生;直到後來與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的遺傳定律相結合,才形成現在廣為大眾所接受的現代綜合理論。
中文譯本
《物種起源》的在中文譯本由馬君武於1901年開始翻譯,1919年翻譯完畢。1920年馬君武的譯本《達爾文物種原始》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
31 responses to “歷史上的今天—- 1859年 11月24日,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 論述生物演化的著作《物種起源》首次出版。”
進化論
24 一月, 2010 at 11:46
進化論者所謂的一些『活化石』,現在發現得越來越多了,正是對進化論的一種諷刺,和對洪水論成因的一種支持。如進化論者曾把總鰭魚的化石說成是三億年前形成的,並認為『總鰭魚代表著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是魚類進化的兩棲類的過渡類型,是水生到陸生的「橋樑」動物』,早已絕了種。誰知過了一些年,有一個漁民卻在印度洋裏捕撈到這樣一條魚,據研究人員鑒定,就是那種化石所代表的總鰭魚,魚和化石的樣子完全一模一樣,一點也沒有改變。而且也根本不是兩棲類,離水就要死亡。過不久又有別人也捕捉到這樣的一條魚。進化論者還美其名,稱之為『活化石』。其實這根本不是甚麼三億年前的生物化石,而不過是幾千年前在洪水時期時開始形成的化石。
**** 迴響有部份無關本文主旨, 或缺乏本文內容針對性, 或過於冗長, 已刪除。****
三心二意一紅塵
24 一月, 2010 at 12:10
轉載 維基百科: 活化石,弓鰭魚,侏羅紀
活化石是指任何生物其類似種只存在於化石中,而沒有其他現存的近似種。這些種類曾經從主要的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並保留過去原始的特性。
弓鰭魚目是屬於全骨下綱的輻鰭魚類。目前僅存一科一屬一種,是雀鱔目的親緣關係較近,也是一種活化石。從侏羅紀的化石中就有弓鰭魚存在,目前只生存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北美洲東部的河流、湖泊中。體長可達一米,性兇猛,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尾部靠背處有一大黑斑,雄性尾鰭上也有一個外黃內黑的斑點,背鰭延長,鰾大,有紅血球,在缺氧時可以臨時用鰾呼吸。頜部有喉板,尾鰭近乎正圓形。
侏羅紀(Jurassic)是一個地質時代,界於三疊紀和白堊紀之間,約1億9960萬年前(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前(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雖然這段時間的岩石標誌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準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
創造論
26 一月, 2010 at 03:09
**** 迴響無關本文主旨, 或 缺乏本文內容針對性, 已刪除。****
物種起源
26 一月, 2010 at 10:50
你們不要以為『進化論』是科學,其實,進化論不過是人的設想……。」進化論不能當作科學,只不過是人想像出來的假定或假設。
一般人對於進化論的虛偽性認識不足,甚至連許多科學工作者︰包括生物學家、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等,都會受其蒙蔽,是因無暇親身對進化論加以剖析思考,又錯站無神論的立場;就必然跟著一些古生物學家跑。至於研究古生物學的人,也因不信有上帝,就只會認定前人下的錯誤結論;盲目跟隨,瞎子跟瞎子。又以科學家的身分,以訛傳訛,照本宣讀;以致使一般常人都誤以為進化論是科學;真的認為人是所謂長類猿猴,演化而來。還將進化論放在正規的學校課程中不加批判地傳授。不僅「生物學」、「人類學」等課程如此;各種「百科全書」也照搬;連歷史教科書亦然;無論「中國通史」、「美國歷史」、「西洋通史」乃至「世界史」,一提及人類始祖,就舉什麼「周口店」、「山頂洞」、「爪哇」、非洲的猿骨碎片,作為自己祖宗的神聖遺物。一些傳媒因不明真相,也刻意散;致使無數天真兒童,無邪學子從小深受大害;自幼就在腦中生發出錯誤之極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甚至終身都擺脫不了錯誤陰影,實在可惜。以下這段批判進化論的文字,筆者試圖寫得深入淺出。懇請諸君耐心閱讀玩味…,以辨明是非,區分真偽,俾可走出迷津,步向自由光明。故切勿等閑視之﹗
http://www.chinese.sdaglobal.org/research/ev&cr.htm
三心二意一紅塵
27 一月, 2010 at 00:15
在科學上,演化是理論,也是事實。
在日常生活中,「理論」一詞多用於形容人對事情的推測,而「事實」就是客觀的真相。然而,不為人所知的是在科學裡「理論」(theory) 和「事實」(fact) 都有和日常截然不同的定義。根據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
“A scientific theory is a well-substantiated explanation of some aspect of the natural world, based on a body of facts that have been repeatedly confirmed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 "
(「科學理論是一個具備良好的證據的,對自然世界某些方面的解釋,它已經通過觀察和實驗,在一些事實的基礎上一再被證實。」)[1]
另一方面,科學上的事實則是指一些客觀的和可被驗證的觀察[2]。
實情是:演化論是有極大量證據支持,被反覆驗證的科學理論;演化同時也是可被客觀地觀察的事實。
[1] AAAS. Q & A on Evolution and Intelligent Design. http://www.aaas.org/news/press_room/evolution/qanda.shtml
[2] Gower, Barry (1997). Scientific Method: A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Routledge. ISBN 0415122821.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kscienceeducation/Home/faq
進化論
27 一月, 2010 at 03:56
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陳楨教授,當年在上第一堂進化論時,曾經即刻舉出一則實例,表明進化論不能自圓其說,非常有說服力。他說︰「你們看見過中國江南的水牛嗎?水牛的角是什麼形狀的?是彎的,呈圓弧形,角尖是向后向內長的。這樣的角對生存競爭有何好處?」經他這樣一提,大家都想起中國農村的牛來了。中國農村中有兩種耕牛︰一種是黃牛,模樣很像西班牙的野牛;角是向外向前方長的。一種是水牛,它的一對大角是向后彎向頸部的。分析水牛角的形狀,的確發現它對生存斗爭一無好處。但根據進化論,這對大水牛角是牛經歷了許多許多萬年,因生存競爭的需要,通過「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物競天擇」的步驟;牛角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終於發展成今日的模樣。所以凡是能延續下來的水牛品種,應該是強者、優者,適合於生存斗爭者。可是中國水牛角的形狀,實在對生存斗爭不利,既不能御敵,又無從自衛;毫無優越之處;對此進化論無從解釋。
三心二意一紅塵
27 一月, 2010 at 11:11
目前中文對於如何翻譯「evolution」仍有爭議。支持使用「演化」的學者認為,演化在字面上的意義比較中性,能表達連續與隨機的意義;進化則帶有「進步」的含意。而且由於漢語中「進」與「退」是代表相反意義的兩個字,因此若使用進化,則在邏輯上不易將「退化」定義為進化的一種類型。對翻譯的爭論也表現了人們對進化論理解的變化,過去「進化」多表示生物朝適應環境的方向演化,而當前多認為生物的演化是隨機的,並沒有進步退步之分。
有些物種(如人類),常被認為是比其他的物種更高級,甚至是演化的方向與目的所在。且認為演化的過程必定會使生物愈來愈複雜,或是進行與演化相反的退化。而現在的生物學家認為演化是沒有方向的過程,也沒有任何預先計畫的目標。
https://6point7billion.wordpress.com/category/%e7%a7%91%e5%ad%b8/%e9%80%b2%e5%8c%96%e8%ab%96/
三心二意一紅塵
29 一月, 2010 at 11:15
宗教社團言論摘錄
(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科學院著, 科學、進化與神創論, 2008)
許多宗教派別和宗教領袖個人發表聲明,承認進化的發生,並且指出進化和信仰並不衝突。
“在有關人類起源的進化論與上帝乃造物主的教條之間沒有矛盾。”——基督教長老會
“學生對進化論的無知將嚴重危害他們對世界和自然法則的理解,用’科學的’面目給他們介紹其他學說將使他們對科學的方法和標準產生錯誤的概念。 ” ——美國猶太教教士中心協會
“在他的教皇通諭《Humani Generis》(1950)中,我的前任庇護十二世已經肯定,只要我們不喪失某種固定的信念,在進化論和有關人類及其使命的信仰教條之間沒有衝突……今天,在該通諭發表半個多世紀以後,有些新的發現引導我們承認進化不僅僅是假說。實際上,在不同的科學領域一系列的發現之後,這個理論不可思議地對研究人員的心靈產生愈來愈大的影響。這些獨立研究的結果綜合起來——既不是預先計劃,也不是有意為之——構建了對該理論極為有益的重要論點。 ”——教皇保羅二世,給教皇科學院的信,1996年10月22日。
“我們,下面簽名的,來自許不多同傳統的基督教牧師相信,《聖經》的永恆的真理與現代科學的發現可以和睦地共處。我們相信進化論是科學的基本事實,它經受住了嚴格的檢驗,人類許多豐富的知識和成就都建築在這個理論之上。拒絕這個事實,或者認為它只不過是’許多假說中的一種’,是對科學無知的蓄意容忍,而且將把這種無知傳遞給我們的後代。我們相信,能夠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大腦就是上帝給予我們的珍貴禮物之一,拒絕充分使用這個禮物就是拒絕造物主的意願……我們敦促學校董事會成員肯定進化論教學是人類知識的重要部分,並因此維護科學課程的完整性。我們要求,把科學作為科學來對待,把宗教作為宗教來對待,這是兩種不同形式的相互補充的真理。 ”——“牧師公開信”,由1萬多名基督教牧師簽名。詳情參見http://www.butler.edu/clergyproject/clergy_project.htm。
進化論
27 一月, 2010 at 03:26
尾巴會退化?
談過貓眼睛,再談貓尾巴。君可知尾巴之功能?尾巴用處可大呢﹗貓之能爬高跳低,不會跌死;是因下跌時尾巴鼓動氣浪,產生平衡緩沖,減慢下降速度,保持身體方位(頭居 上,腳朝下)的作用。尾巴割去的貓就易跌死。
那麼請問︰跳躍於高聳樹枝上的猿猴,難道會不需要尾巴?任憑尾巴退化而「演化」成人?看來恰好相反,「短尾巴猴」更可能是「短命猴」容易跌死,先被淘汰。從「生存競爭的需要」,「用進廢退」的進化角度來說,不但猴子的尾巴不會退化;猿猴的毛皮也決不會退化;因為生活環境始終需要尾巴和毛皮。進化論再有一種說法︰猿猴的生活環境曾從高處趨向地面,這設想也不能成立。現代的研究証明︰猿猴的生活有更朝樹棲方向發展的趨勢。因為樹棲生活安全、舒適。猴子一天中最危險的時間是在清晨,悄悄下樹,到溪泉旁偷飲水的片刻;這是最易受地面猛獸攻擊。所以猴子一飲完水,即刻向樹上爬﹗
三心二意一紅塵
27 一月, 2010 at 11:12
目前中文對於如何翻譯「evolution」仍有爭議。支持使用「演化」的學者認為,演化在字面上的意義比較中性,能表達連續與隨機的意義;進化則帶有「進步」的含意。而且由於漢語中「進」與「退」是代表相反意義的兩個字,因此若使用進化,則在邏輯上不易將「退化」定義為進化的一種類型。對翻譯的爭論也表現了人們對進化論理解的變化,過去「進化」多表示生物朝適應環境的方向演化,而當前多認為生物的演化是隨機的,並沒有進步退步之分。
有些物種(如人類),常被認為是比其他的物種更高級,甚至是演化的方向與目的所在。且認為演化的過程必定會使生物愈來愈複雜,或是進行與演化相反的退化。而現在的生物學家認為演化是沒有方向的過程,也沒有任何預先計畫的目標。
https://6point7billion.wordpress.com/category/%e7%a7%91%e5%ad%b8/%e9%80%b2%e5%8c%96%e8%ab%96/
進化論
28 一月, 2010 at 04:31
進化程序可信嗎?
「可是猿猴總是除人以外最聰明的動物吧?」許多人這樣想。那知現在發現︰許多動物都非常聰明,不亞於猿猴;某些方面,甚至更超過猿類。你曾見過馬之復雜舞技,象之機警靈敏,犬之豐富感情嗎?愈來愈多的人認為︰海豚才是最聰明的動物。海豚有復雜的語言訊號,善於分析環境,辨認事物。受訓后能做各種特技表演︰肯集體舞蹈,也愿個別演出;又樂意長期與人為伴,極善體察人意,是最富於人情味的動物。海豚經特殊訓練后,能辨別軍艦鋼板的合金成分,還能替人尋找水雷。故此,軍事科學家曾在海豚身上大費功夫,以作軍用。受訓后一只海豚價值三萬美元。可是海豚的智力地位與進化論者想像的進化程序是不一致的;進化論者認為最初的生命現象出現在水中,由簡單而復雜。等到動物從水中變成兩棲動物,再能完全過陸地生活后,就更加聰明,因為陸地生活環境復雜使然。因此水生動物智力就相對地比陸上動物遠為低下。恩格斯在自然辯証法一書中就這樣主張。可是現代証明︰海獅、海豹、殺人鯨都非常聰明。都可訓練而表演雜技;還善與人合作共演;精彩絕倫。而海豚從不上陸,更是特別聰明。某些項目,海豚只學幾次就會;猿猴學了上百次還不成。所以進化論者的主觀設想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進化論-創造論
30 一月, 2010 at 03:14
單細胞也能生生不息,何需進化﹗
你看過顯微鏡底下「阿米巴」嗎?阿米巴又叫變形虫,是被稱為結構最簡單的單細胞動物。活像一個裝了膠水的透明塑膠袋;只是非常小,肉眼看不到。顯微鏡下可見這「膠袋」向某個方向凸出一塊,細胞就徐徐向此方向移動,這就是阿米巴的行路。要是碰到一塊食物,就在細胞壁接觸到的地方開個小口,那個口處就是「口腔」了。等食物進入「體」內,形成一個圓形「食物胞」。「食物胞」流經之處就是腸胃道。同時漸漸分泌消化液,加以消化,食物逐漸變小。留下的渣滓碰到細胞壁的任何一處,就在那處壁上開口,那開口處就是「肛門」,把渣滓排出體外,再自動封了口,完成了消化、吸收、排泄的完整過程。如附近出現糖粒,它有辨味覓食的功能。何地射來日光,阿米巴有趨光性;何時氣候寒冷,變形虫也要感受得到,就自動縮成一團,成為球體以縮小散熱的表面面積以御寒。因球形散熱面積最小。要是繼續變冷,它就增厚細胞壁抗寒,又靜止不動,避免消耗熱量,但並非完全進入「冬眠」狀態;那麼它在干什麼?原來它躲在細胞壁內進行細胞分裂;等到氣候轉暖時,細胞壁就裂開,出來二個變形虫,完成繁殖功能。這些過程都極為奇妙復雜,且是在一個極微小之單細胞內進行。可惜,變形虫卻被進化論者看作最簡單、最原始、最低級的動物;只因它是微乎其微,肉眼不察的單細胞。
從細胞學的角度來看,那常人鄙視的「阿米巴」卻是功能極多樣,行為極復雜,結構極奇妙的細胞。因為它無眼、無口、無鼻、無大腦、無神經、無肌肉、無骨骼、無血管、無四肢……。一句話,無任何器官與系統;僅僅以一個最簡單的單細胞,卻能進行攝食、消化、吸收、排泄、感覺、行動、呼吸、循環、適應、再生和繁殖等全部生命現象,你說奇妙不奇妙?如何可說這是原始、低級的動物?要知道它還能適應目前如此復雜的生活環境(這些單細胞生物甚至還能自動產生抗體,以對抗人類發明的結構極為復雜的化學藥劑),它又經歷了跟人類同樣悠久的所謂「種族競爭」歷史。看來它的年代,比各種雄碩強悍的恐龍要長得多。巨大的恐龍早已絕跡了,微小的阿米巴卻延續了下來。
值得深思的是︰阿米巴以單細胞的個體,連一個細胞都未見增加,也無需增加,就足以應付環境的變化,而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何需進化﹗不但是阿米巴,所有動植物的有機組織,都極其穩定,因DNA遺傳基因極其穩定,從未出現物種進化現象,也迄無新的物種出現。
三心二意一紅塵
30 一月, 2010 at 08:38
目前中文對於如何翻譯「evolution」仍有爭議。支持使用「演化」的學者認為,演化在字面上的意義比較中性,能表達連續與隨機的意義;進化則帶有「進步」的含意。而且由於漢語中「進」與「退」是代表相反意義的兩個字,因此若使用進化,則在邏輯上不易將「退化」定義為進化的一種類型。對翻譯的爭論也表現了人們對進化論理解的變化,過去「進化」多表示生物朝適應環境的方向演化,而當前多認為生物的演化是隨機的,並沒有進步退步之分。
進步、複雜化與退化
有些物種(如人類),常被認為是比其他的物種更高級,甚至是演化的方向與目的所在。且認為演化的過程必定會使生物愈來愈複雜,或是進行與演化相反的退化。而現在的生物學家認為演化是沒有方向的過程,也沒有任何預先計畫的目標。雖然在已知的演化過程中,確實具有逐漸複雜的現象,但是依然有許多物種保持在較簡單的狀態,如細菌。因此複雜性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或是維持不變,結果取決於天擇的機制。
https://6point7billion.wordpress.com/2010/01/13/%e6%b7%ba%e8%ab%87evolution%e6%bc%94%e5%8c%96%e8%ab%96%e9%80%b2%e5%8c%96%e8%ab%96%e7%9a%84%e4%b8%ad%e6%96%87%e7%bf%bb%e8%ad%af%e5%8f%8a%e5%85%b6%e8%88%87%e7%a7%91%e5%ad%b8%e7%95%8c%e7%9a%84/
進化論
9 二月, 2010 at 04:28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動物園裡美麗的花孔雀,常常吸引許多游客。它那綠色為底,鑲滿對稱彩色的羽毛,非常耀眼。孔雀開屏,就似一頂勻稱、調和、燦爛奪目的大花傘,確實好看。據進化論者說︰孔雀羽毛這樣美,是為適應印度恆河流域的綠色世界,經漫長的時代而演化成的;要不是有這保護色,它們早就在「生存競爭」的環境中淘汰了。
但花孔雀籠旁,卻常常展出全身雪白的白孔雀有一種端麗之美。奇怪的是︰白孔雀居然能以其潔白之驅,也在同一恆河流域的綠色世界中,經歷漫長的年歲,滋生綿延,繁殖后代,直到今日。它們沒有任何保護色,一樣能生存。這用進化理論又是講不通的。
marsjen
18 四月, 2010 at 06:15
DNA及遺傳學證明演化論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同物種交配下一代是沒有繁殖能力的,演化論所謂進化到高等生命,以地球生命而言,必須在同一物種,同時有雌與雄的生命,同時朝相同的演進方向進行,並在有限的生命中進行交配,才有可能形成有繁殖能力的下一代,形成新的物種,這樣的實例證據,一件也沒有,何況地球上的物種有數百上仟萬,這些物種轉換的機率在突變中,一件也沒發生,所以說有智慧判斷的人類,想一想那些既得利益者,為什麼要反對其他理論,是私利?公益?真科學?伪科學?思考一下吧!
三心二意一紅塵
18 四月, 2010 at 14:00
人類的科學分類是這麼稱呼的: 真核域 Eukarya–動物界 Animalia–脊索動物門 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哺乳綱 Mammalia–靈長目 Primates–人科 Hominidae–人屬 Homo–智人種 H. sapiens。古猶太人那能預知有一天, 因為生物在演化過程中對基因的保留, 而使今日人類能夠辨認出那些基因序列是調控序列,進而完整解讀人類二十三對染色體中DNA所有密碼的序列結構,以及在這序列中的基因及其類別。
聖經創 世 紀 Genesis這樣的記載—- 古猶太人在寫聖經創世紀時所知道生物物種 :青 草 、菜 蔬 、樹 木 、大 魚 、水 中 所 滋 生 各 樣 有 生 命 的 動 物 、飛 鳥 、野 獸 、牲 畜 、昆 蟲等等是神所造。然而人是神 照 著神自 己 的 形 像 造 的。—- 這樣的記載讓我們推論看出”人類以外的生物”是神所造, 與神自 己 的 形 像無關聯, 也就與人類無關聯。這麼一來很明顯與下述的生物進化同源說—人和其他生物的遺傳基因有密切的親緣關係,無法吻合。
生物進化同源說
對各種生物的遺傳物質DNA序列的對比分析表明,人和其他生物的遺傳基因有密切的親緣關係,他們的DNA有相當部分是相同的。人與其他哺乳類動物的DNA重疊在75%以上,甚至與細菌、酵母、線蟲等低等生物也有15%-40%的重疊。 (Science, 2001, Feb. 16)已辨認出相當數量的基因是共同的,稱為祖傳基因(Orthologous genes)。人的23對染色體中有135個片斷與最原始的文昌魚(Aphioxus)的相同,重合部分達95%。 (Nature, 2008)珊瑚蟲的1300個基因中發現有90%與人的相應基因相似。 (Nature, 2007)這為生物進化同源說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
marsjen
18 四月, 2010 at 17:30
生物進化同源說只能說明所有物種可能在同一時期一起出現,因為環境相同或類似,才有可能有相似重疊的DNA生成並同一時間被運用,但是這一切並無法改變物種間無法因突變而轉換的事實,植物不可能突變為動物,鱼不會突變為蝦等,若認為靈長類有共同祖先,那是什麼物種突變出來?且同時必須突變所有種類的靈長類,又必須都沒有DNA基因缺陷,何況還需要至少有雌與雄各一隻,始可以生殖有繁殖能力的下一代,並且在近親互相交配的情形下,沒有缺陷,才能形成新的物種,以現代遺傳學常識與知識根本不可能發生.
又若是認為物種突變仍然可以使物種轉換,在不可能確定的或然率下,必然
須經過無數次的錯誤突變,才可能出現一種正確可繁殖的物種,那麼在有限的生命下,則必須有相當數量的母數同時突變,才可能發生,否則一突變即可成功,又或機率極高,顯然與現代科學遺傳學常識與知識不符合.
因此,若演化論成立,則必然會有數量龐大的(母數)化石可以發現,期間也會有許多突變失敗的畸形物種化石,但這些證據完全沒有,且依現代科學觀察發現,大多數突變皆是不良者居多,所謂能生存者也不過是基因信息減少,與演化論者假設不同.
由上可知演化論只是假說,並未能證實,甚至可以說所謂微小變化,根本是笑話
,科學求實證,自然界觀察不到,連實驗室都做不出的學說,居然不可挑戰.真好笑
.
猶太教和基督教-ayusa
20 四月, 2010 at 02:32
“可知演化論只是假說,..,自然界觀察不到,連實驗室都做不出…"
.
要是這樣的話,那生命是怎樣的起源只有兩種可能性︰不是進化而來,就是創造而來;再沒第三種可能性。進化論如不能成立,則創造論就必是真理,上帝的存在也必有定論,有確証。如果上帝肯定存在,則人生的道路當有全然不同的新目標,新方向和新境界.
三心二意一紅塵
20 四月, 2010 at 11:32
進化論是理論還是事實?
摘錄自: 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科學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USA)著 曉實譯(美國科學院出版社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8年1月出版) 英文原版可以從這裡下載﹕ http://www.nap.edu/catalog/11876.html
進化論是理論還是事實?二者都是。但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討一下“理論”和“事實”的涵義。在日常生活中,“理論”通常是指直覺或者猜測。當人們說,“我有個理論來解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他們通常從支離破碎或模棱兩可的證據中做出結論。
理論的科學定義和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思差別很大。它是指對於自然界某一現象的全面解釋,這種解釋由大量的經驗證據所支持。 許多科學的理論堅如磐石,不大可能被任何新的證據所撼動。比如說,不可能會有新的證據證明地球不是圍繞著太陽旋轉(日心說),或者生物體不是由細胞組成(細胞學說),物質不是由原子組成,或者地球表面不是被分割成在地質年代裡移動的固體板塊(板塊構造理論)等。
就像這些猶如基石的科學理論一樣,進化論被無以數計的觀察結果和實驗數據所支持,所證實,科學家們堅信,新的證據不可能推翻進化論的基本構想。然而,像所有的科學理論一樣,隨著新的科學領域的出現,隨著新技術使得以前不可能進行的觀察和實驗變為現實,進化論也將不斷地加以完善。 科學理論最重要的性質之一,就是它能夠對還沒有觀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現象作出預測。
比如,萬有引力理論預測了物體在月球和其它行星上的表現,很久以後,宇宙飛船和宇航員的實際活動證實了這一預測。發現“大淡水魚”的進化生物學家預測,在3億7千5百萬年古老的沉積岩中,有可能找到介於魚類和有肢陸地動物之間的動物化石。他們的發現證實了基於進化理論的預測。對於預測的證實也反過來提高理論的可信度。 在科學中,“事實”通常是指觀察、測量或其它形式的證據。重要的是,這些證據應當能夠在相似的條件下重複發生。科學家還用“事實”這個詞來指經過千錘百煉的科學解釋,對於這些解釋,已經沒有任何必要的理由繼續檢驗,或者尋找新的實例加以反駁。
就此而言,過去發生的和正在繼續的進化就是科學事實。由於支持進化論的證據如此強大,科學家們不再質疑進化是否發生過,或是否仍然在繼續之中。與此相反,他們積極開展進化機理的研究,弄清楚進化發生的速率有多快,以及其它有關的問題。
ayusa
20 四月, 2010 at 15:13
進化論並非人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甚至有許多斷章取義之處.生物體內既無退化的跡象,亦無進化的跡象。一切傳種接代的繁衍,都按DNA遺傳基因的信息正確傳遞;而DNA本身都非常穩定,不存在亦不需要進化。
**** 迴響無關本文主旨, 或 缺乏本文內容針對性, 已刪除。****
ayusa
20 四月, 2010 at 15:23
若仔細地將進化論的學說加以分析,應分為兩方面,即微進化及廣進化。
微進化的意思是一種生物因環境關係,影響他的遺傳因子,產生突變而改變了
他原來的特性,變成同一類生物的另外一種型態,這現象是實驗室可以證明的,
我們的實驗室常將不同細菌的遺傳因子交換,或用輻射等外物將細菌突變,往
往能獲得同一類細菌的另一種新型態,所以微進化論的可靠性是無可置疑的,
但廣進化論卻引申了微進化論的結果,而斷言有機物乃從無機物變來,而單細
胞乃由有機物的機緣巧合而成,從而單細胞變成多細胞,細菌可以改成人類,
這些結論都只是推理,不能用實驗來證明。無疑地,科學上很多的發現可以推
論到地球既歷史,如地質學家發現地球有不同的紀(era),而每一紀有不同的
生物生存,化學家發現在高度壓力下氨與二氧化碳可以合成氨基酸,此乃蛋白
質的構造單位,而每個細胞都含有蛋白質。另一方面,生物化學家發現很多種
生物,下至細菌,上至人類,他們基本的新陳代謝作用都是一樣的,進化論學
者就用這些發現來證明進化論,但創造論者則認為這是上帝創造生命的「密碼」,
在地球歷史中不同時代有不同生物存在,神創造生物當然會用同一個藍圖,如
此一來,生物才有可能彼此相賴相存。
我們實驗室中從來沒有發現一類細菌會經過很多的演變而成為另一類完全
不同的細菌,無論如何突變,細菌的遺傳因子始終有某一程度的限制,使它們
不能變成另外一類,所以我相信人是神一個獨立的創造,而非從其他低等的生
物演變而來。
近來很多新發現實在是加強創造論者的立場,比如證明了地球各大洲以前
本是連在一起的,這與創世記第一章9節完全吻合了,所以進化論學者實際上
將微進化論引申至廣進化論其間並無科學上的根據,這進化論的學說認為人類
會進化至更完美的地步,但在政治上來說,國際間的糾紛是在日益增加,而各
種生物都是獨向衰老和走下坡的現象,加之人類道德淪亡。
最近有一個生物物理學家製造一套電腦計算方法,來計算一個細菌如何從
無機的分子藉著彼此碰撞的機會,在地球已知的年歲內演變而成,他的結論說,
這個細菌是不可能單靠機緣巧合而組成,而這個假設乃進化論的基本論點。所
以我覺得這一點是這學說的致命傷,其次在不同類生物之間的「遺失的一環」
也尚未被發現,至今仍叫演化論者頭痛不已
。
此篇是醫學博士法蘭克.楊教授的見解,他曾研究「細胞如何受外來的遺
傳因素所影響而改變」。
三心二意一紅塵
20 四月, 2010 at 16:44
進化論是理論還是事實?
摘錄自: 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科學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USA)著 曉實譯(美國科學院出版社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8年1月出版) 英文原版可以從這裡下載﹕ http://www.nap.edu/catalog/11876.html
進化論是理論還是事實?二者都是。但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討一下“理論”和“事實”的涵義。在日常生活中,“理論”通常是指直覺或者猜測。當人們說,“我有個理論來解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他們通常從支離破碎或模棱兩可的證據中做出結論。
理論的科學定義和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思差別很大。它是指對於自然界某一現象的全面解釋,這種解釋由大量的經驗證據所支持。 許多科學的理論堅如磐石,不大可能被任何新的證據所撼動。比如說,不可能會有新的證據證明地球不是圍繞著太陽旋轉(日心說),或者生物體不是由細胞組成(細胞學說),物質不是由原子組成,或者地球表面不是被分割成在地質年代裡移動的固體板塊(板塊構造理論)等。
就像這些猶如基石的科學理論一樣,進化論被無以數計的觀察結果和實驗數據所支持,所證實,科學家們堅信,新的證據不可能推翻進化論的基本構想。然而,像所有的科學理論一樣,隨著新的科學領域的出現,隨著新技術使得以前不可能進行的觀察和實驗變為現實,進化論也將不斷地加以完善。 科學理論最重要的性質之一,就是它能夠對還沒有觀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現象作出預測。
比如,萬有引力理論預測了物體在月球和其它行星上的表現,很久以後,宇宙飛船和宇航員的實際活動證實了這一預測。發現“大淡水魚”的進化生物學家預測,在3億7千5百萬年古老的沉積岩中,有可能找到介於魚類和有肢陸地動物之間的動物化石。他們的發現證實了基於進化理論的預測。對於預測的證實也反過來提高理論的可信度。 在科學中,“事實”通常是指觀察、測量或其它形式的證據。重要的是,這些證據應當能夠在相似的條件下重複發生。科學家還用“事實”這個詞來指經過千錘百煉的科學解釋,對於這些解釋,已經沒有任何必要的理由繼續檢驗,或者尋找新的實例加以反駁。
就此而言,過去發生的和正在繼續的進化就是科學事實。由於支持進化論的證據如此強大,科學家們不再質疑進化是否發生過,或是否仍然在繼續之中。與此相反,他們積極開展進化機理的研究,弄清楚進化發生的速率有多快,以及其它有關的問題。
-ayusa
21 四月, 2010 at 02:25
“進化論是理論還是事實?"
你把同一篇文章發布兩次.
-ayusa
21 四月, 2010 at 02:17
進化論的學說,因建於“假設”與“猜測”的根據上,故隨處都有困難。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裴待遜(William Bateson)說:“科學家不能再同意達爾文物種源始的學說。四十年來,沒有一種解釋說明這是事實,沒有發明一年證據,證實他的物種起源的理論。”
不列顛博物館館長,英國化石的權威愛斯瑞基(Dr. Etheridge)說:“這一個大博物館,沒有一件東西是物種演變的證據。進化論者所講的,十九都是子虛,並不根據觀察,也無事實支持。”
哈佛一學地質學教授沙勒(N. S. Shaler)說:“自然科學家開始證明達爾文的假設仍舊是根本未能證實的。”
細胞學--由於細胞原形質的相同,故進化論者以為原形質既為所有生物細胞中共有的質素,則萬物同源,而判定動植物間即有連帶的關係。但現代細胞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說:“所有細胞或原形質並非是相同的。細胞間的組織有很大的差別,在構成細胞體的五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的構造與異類生物同一部分的構造是有顯著不同的。例如,細胞中稱為染色體的,就是含有遺傳質素的那個部分,在每種生物的身體細胞及生殖細胞中都有固定數目的染色體。如果,進化論是真的,則低級生物之染色體的數目就當比高級生物的數目為少,但事實卻否?例如,蚯蚓所有染色體的數目是32,蝸牛48,龍蝦 208,馬60,牛18,人48”。
比較胚胎學--各種動物都發源於一個受精的卵。人類的胚胎,其發展過程與其他動物有相似處,進化論者稱它為 “重演祖先進化的各個階段”。人類胚胎的發育,有一個時期是浸在羊水中,頭部有象弓形的魚鰓的形態,進化論者就以為這就證明了人類祖先曾經過魚類時期,但現經研究胚胎在羊水中發育與魚類在水中生活情形完全不同,羊水中沒有氧,但有營養料;胎兒的鰓狀物,甚功用不同於呼吸,乃在於吸收養料,與魚鰓的作用完全不同。
三心二意一紅塵
21 四月, 2010 at 10:13
https://6point7billion.wordpress.com/2010/04/21/%e7%94%9f%e7%89%a9%e7%9a%84%e5%a4%8d%e6%9d%82%e9%ab%98%e7%ba%a7%e5%ba%a6%e8%b7%9f%e6%9f%93%e8%89%b2%e9%ab%94%e6%95%b8%e7%9b%ae-%e5%9f%ba%e5%9b%a0%e6%95%b8%e7%9b%ae-%e9%b9%bc%e5%9f%ba%e5%b0%8d/
生物的复杂高级度跟染色體數目不一定有相关性
染色体
各种生物具有不同套数的染色体,如小麦有十四套,玉蜀黍有十套,人有二十三套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数目的差异在生物进化的过程如何造成,是一项非常难以解释的问题。目前遗传学上染色体四种结构发生突变的现象:缺失、重复、颠倒、移位,均无法使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
染色體數目之多寡與生物的复杂高级度並沒有直接關係.如下所附可知這是高中程度的生物知識.
台北市立松山高中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一基礎生物第一次段考試題
43( )下列有關染色體的敘述,哪些正確? (A)染色體數目愈多則生物愈高等 (B)染色體上的DNA具有遺傳訊息 (C)染色體通常於細胞分裂時較易看到 (D)原核生物並無染色體 (E)染色體的主要成分為DNA和肽聚糖
二、多重選擇題(每題2分,倒扣)
26 27 28 29 30
AD ABC BCE CE ABC
31 32 33 34 35
BCD A(C)E CD BE ABC
36 37 38 39 40
ABE ABE ACD B ACE
41 42 43 44 45
BE ACE BC ACE BC
46 47 48 49 50
ACD CE BCE CDE ABCE
http://203.72.64.251/fileup2008/97/970101/970101_class1_0_%E7%94%9F%E7%89%A9.doc
生物的复杂高级度跟染色體數目不一定有相关性, 以下只是對生說法物進化的科學知識的誤解或無知:
如果,進化論是真的,則低級生物之染色體的數目就當比高級生物的數目為少,但事實卻否?例如,蚯蚓所有染色體的數目是32,蝸牛48,龍蝦208,馬60,牛18,人48”。
可 惜 染 色 體 的 數 目 卻 違 反 了 進 化 論 從 簡 單 進 化 到 複 雜 的 原 則 。 例 如 :
細 菌 1 對
果 蠅 4 對 符 合 宏 觀 進 化 論 從 簡 單 到 複 雜 的 原 則 。
人 23 對
猿 人 24 對 違 反 宏 觀 進 化 論 從 簡 單 到 複 雜 的 原 則 。
驢 31 對
騾 31 對 半 不 能 傳 種 生 育 , (Lion + Tiger = Liger)
馬 32 對
單 細 胞 數 十 對 之 多 1852 年 在 安 放 歐 美 的 通 訊 電 纜 時 , 從 大 西 洋 海 底 發 現 許 多 螺 紋 美 麗 而 有 硬 殼 的 單 細 胞 生 物 。 這 些 原 始 生 物 竟 有 一 二 百 條 染 色 體 。 這 一 發 現 是 對 進 化 論 又 一 次 嘲 笑 。
生物的复杂高级度跟基因數目不一定有相关性
Boston大學的遺傳生物學家John Finnerty 說,「一個動物所擁有的基因數目跟牠在形態上表現的複雜度之間並不是那麼簡單的關係。」
这一研究也解开了一个长久以来困扰科学家的问题:为什么哺乳动物基因数目只是线虫基因数目的两倍。以前科学家们都认为一个DNA只能转录成一种RNA,现在发现哺乳动物可以用不同的基因片段组合成RNA,从而翻译成蛋白,这也说明了哺乳动物的基因信息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其中还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秘密
「關於基因的複雜性……刺絲胞動物比我們想像的還複雜。」Boston大學的遺傳生物學家John Finnerty 說,「一個動物所擁有的基因數目跟牠在形態上表現的複雜度之間並不是那麼簡單的關係。」
生物的复杂高级度跟鹼基對數目較有相关性, 科学家们认为高等生物拓宽其分子水平差异并不完全取决于基因的数目, 而主要依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这一研究也解开了一个长久以来困扰科学家的问题:为什么哺乳动物基因数目只是线虫基因数目的两倍。以前科学家们都认为一个DNA只能转录成一种RNA,现在发现哺乳动物可以用不同的基因片段组合成RNA,从而翻译成蛋白,这也说明了哺乳动物的基因信息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其中还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秘密.
人类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数目不足3万个, 约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2%, 远远低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前所预期的10万个基因, 而98%的基因组序列没有得到注释。显然, 仅仅按照生物体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数目的多少无法解释高等哺乳动物的复杂度。科学家们认为高等生物拓宽其分子水平差异并不完全取决于基因的数目, 而主要依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在高等哺乳动物中, 基因表达调控有两个主要策略:(1) 通过对基因组转录的mRNA前体中内含子和外显子的可变剪接加工等, 从一个基因可以产生大量的蛋白同源异形体, 有效地增加了蛋白组的复杂度。mRNA可变剪接的调控有大量的RNA顺式元件和反式因子参加; (2) 占基因组序列98%的非蛋白质编码区实际上编码了大量的非编码RNA。除rRNA, tRNA, snRNA, snoRNA等非编码RNA外, 近年来发现的miRNA, endo-siRNA和piRNA等调控型的小分子非编码RNA, 在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遗传和表观遗传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组织和调控作用, 形成了细胞中高度复杂的RNA网络。
三心二意一紅塵
21 四月, 2010 at 10:36
方舟子
進化論以外的理論假說只能是怪論胡說
https://6point7billion.wordpress.com/2010/04/21/%e6%96%b9%e8%88%9f%e5%ad%90%e9%80%b2%e5%8c%96%e8%ab%96%e4%bb%a5%e5%a4%96%e7%9a%84%e7%90%86%e8%ab%96%e5%81%87%e8%aa%aa%e5%8f%aa%e8%83%bd%e6%98%af%e6%80%aa%e8%ab%96%e8%83%a1%e8%aa%aa/
對那些信奉基督教《聖經》字字是真理的原教旨基督徒來說,進化論屬於絕對不可接受的歪理邪說。美國是當今原教旨基督教的大本營,進化論教育在那裡經歷了其他國家的人難以想像的磨難。自1925年以來,就公共學校要教進化論還是教神創論的問題,在美國法庭上打了許多官司,直到1988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才一錘定音:進化論是科學,神創論是宗教,根據美國憲法規定的政教分離的原則,公共學校只能教進化論,不准教神創論。但是原教旨基督徒並不善罷甘休,想出了種種招數阻撓進化論教學。 2002年,佐治亞州柯布郡教育當局在一些信教家長的要求下,給當地公共學校使用的生物學課本貼上一個聲明:“該課本含有關於進化的資料。進化是關於生物起源的一種理論,而不是事實。這些資料應該開明地對待,仔細地研究,並慎重地加以考慮。”為此,在去年年底,美國民權同盟和幾名學生家長將柯布郡教育當局告上法庭。最近,美國聯邦法庭判決該聲明違憲,必須除去。
我們可能覺得很奇怪,指出進化論是一個理論,建議學生開明、仔細、謹慎地對待它,這種態度不是很“科學”嗎,有何不妥?但是正如法官所指出的,特地給進化論貼上這麼個標籤,實際上是在貶低進化論教育,迎合了原教旨基督徒和神創論者的宗教信仰。為什麼獨獨挑出進化論,而不給其他科學理論,例如日心說、原子論、相對論等等也貼上類似的標籤呢?
“進化只是一種理論,不是事實”,這是神創論者攻擊進化論的常用措辭。在日常用語中,“理論”含有“假說”的意思,讓人覺得進化論不可靠。因此我們有必要分清,科學上所說的假說、理論和事實都是怎麼一回事。
所謂假說,是指對觀察到的現像做出初步的解釋。做為科學假說,這樣的解釋必須有能夠被驗證的預測。如果預測結果不符,原有假說就必須拋棄或做出修正。如果一系列驗證結果都跟預測相符,假說就成了已被證實的科學理論。如果一個科學理論的核心部分經過了無數檢驗,都只有支持的結果,而沒有任何抵觸之處,不抱偏見的人都會接受它,研究者也不覺得有必要特地再去尋找證據,那麼,這個理論核心,就成了一個科學事實。比如,哥白尼當初提出“地球繞太陽轉動”時,只能說是一個科學假說。以後一系列的觀察支持這個假說,它就成了科學理論。最終,只有愚昧的人才會不承認“地球繞太陽轉動”這個科學事實。
進化論的核心部分——“生物是進化而來的”——也是這樣一個科學事實,而進化論就是有關這個事實的科學理論。正如美國科學院編寫的進化論教學指南所指出的,進化的發生是一個事實,進化論是最強有力的、最受支持的科學理論之一。就連天主教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在1996年也承認:“新的知識已經引導我們認識到進化論不僅僅是一個假說。”“把各項獨立進行的研究的結果匯集起來,有力地支持了這個理論。”
在認定進化是一個科學事實的前提下,對生物是如何進化的,其過程、細節、機制是什麼,還存在著非常多的爭議。所以,進化論是一個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的龐大體系,既包含了科學事實,也包含已被證實的科學理論和未經證實的假說。至於經常有業餘研究者提出有關進化的種種“理論”、“假說”,那往往是出於對進化論的誤解,建立在錯誤事實的基礎上,連科學假說也算不上,只能算是“怪論”、“胡說”了。
ayusa
21 四月, 2010 at 15:24
荒唐的假定
一九五一年蘇聯科學院院士奧巴林到中國上海科學院來演講有關「生命的起源」問題。他是蘇聯聞名的進化論者,是奉命來「教育」中國人的。筆者也去聆聽。他從頭講到尾,都是一系列假定︰假定在多少萬年前,假定是在海邊,假定在某種壓力、某種化學環境中;假定一些物質的分子會碰撞而偶然形成一種胺基酸或蛋白質分子,假定這種分子結構會出現生命現象……。完全以毫無根據的假想為前提,從未想到生命現象的無比復雜性;即使是最簡單的任何有生命的個體,都必須同時具備維持自身生命,適應環境的本能,和延續種族生命,傳遞各種訊息的本能。而且其遺傳基因要能記憶約束到以后無窮代的發展,否則就不能保存個體,更無從衍生后代﹗
要是有一大箱英文方塊字碼A、B、C、D、E……,誰能把它不斷搖動、碰撞;使之產生出一句句子,或一篇文章?而這句子或文章能進而控制其他的字碼,又繼續碰撞,使之進行系統的選擇結合;而又產生相似的字句或文章?以后又能無限止地繼續碰撞運動;不斷產生一系列相仿的字句或文章。這有可能嗎?再說無生命的物質︰如A、B、C、D方塊字碼,或各種分子、原子,如何會自己具有運動的能量?如何會自動生發出意志?管理的意志?繁衍的意志?且是如此復雜而持久、竟能記憶傳遞控制到無窮代的意志?有誰說可能,就顯得荒唐透頂﹗
奇妙的創造
一只雞蛋最初的胚胎單細胞,不只能決定一只雞的全部結構、機能和形態;還能決定以后無數雞,無數代雞的生態結構和活動。至於人的胚胎就更復雜了︰單單一個單細胞的受精卵,要決定一個成人完整的結構和系統︰包括呼吸、循環、消化、排泄、骨骼、肌肉、神經、生殖、內分泌等系統的超過三十萬億個細胞的形成、安置、生長、活動和代謝。簡直奇妙復雜到極點﹗今日人類發明的汽車內部的電線長達一公裡,就都認為人不簡單哪﹗這是何等聰明的設計,他的技術和製造工藝是何等優越,線路不會接錯一根。可是卻未想到我們人自己體內的血管有多長多復雜︰一個成人的血管的總長度竟達到十萬公裡之遙,可繞地球赤道兩圈半﹗竟極其有規律地分在全身各處;從心臟出發,從粗、到細、到微、延伸到全身每一部位;又從微、到細、到粗、回到心臟;毫不錯亂。從人體脊椎的二旁錐孔中穿出的一對一對的自主神經系統,在不受主觀感覺控制情況下,自動負責管理人體的內臟器官,包括心、肺、胃、腸、肝、膽、胰、腎、膀 胱、生殖線、血管、肌肉……,任憑它多麼復雜繁重;卻在人不自覺的情況自動不斷地運作,每一條通過椎孔的神經是由超過三十萬條細神經纖維(神經原)組成的,分到每一器官的每一微小部份,精密細致周到至極,司理感覺、反射、運動、分泌、代謝、順應、保護、平衡等等各種職能。人的眼球后面的神經細胞纖維有一百萬根以上,分別與大腦皮層特定的管理視覺區的細胞相連,不會接錯。要知道人的腦細胞有二千億個以上;個個任務分明,又如此密集分在大腦皮層內。體內的白血球有三百五十億個之多,都是滅菌戰士;在全身不斷巡行。紅血球更是密密麻麻,分 在人體各處。血液中的紅血球,每立方毫米就有四百萬到六百萬個。負責運輸和代謝。一個紅血球的分子式有多復雜︰C3032 H4812 N780 Fe4 O872 S12。
紅血球由骨髓產生,經分化、增殖、成熟、進入血液。別說紅血球了,任何一個有生命的生物活細胞,都比人所發明的任何科技產品,更精妙偉大,根本無法比。(生物體內每一個細胞都有遺傳基因DNA使之各就各位,各得其所。這樣復雜的人體,最初竟都由一個胚胎單細胞裡的廿三對染色體的DNA遺傳基因所記憶、傳遞、控制的。不但如此,一個受精卵內的DNA都能決定以后無數代的無窮多個子孫,通過男女性結合,繁衍后代而世世無窮。又何止人類,連每一種動植物種子細胞裡的DNA都能決定以后無限代的繁衍。且能使之善於適應各種生活環境,並且能與其他動植物界形成相輔相成的平衡關系,復雜奇妙的網狀生態平衡關系。
精妙的原子與偉大的宇宙
凡此種種,處處都顯示造物主智慧無窮。而且科學愈發達,發現愈多愈深入,上帝的能力愈彰顯,也就到處能看見神。為此人應該更謙卑,更敬愛上帝。人有什麼可驕傲夸口的呢?人的那一樣創造物能夠與到處存在的任何物質的一個最微小的原子相比呢?原子內的電子環繞中子、質子的旋轉速度是每秒三十萬公裡﹗再想一想,那廣闊無垠的太空中︰我們居住的地球正不斷地以每秒十八點六英哩的速度環繞太陽旋轉;太陽系中的九大行星和上萬顆小星體,又以每秒十三英哩的速度繞著本星團中心旋轉;而本星團又以每秒二百英哩的速度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銀河系共約一千五百億顆類似太陽系的恆星系,更以每秒一百英哩的速度繞著遙遠的河外星系運轉;最后是整體宇宙的所有星系正有條不紊,秩序井然地繞著北方上帝的寶座運轉﹗(見以賽亞書十四章十三節;約伯記卅七章廿二節)對此精妙偉大,復雜準確,輪中套輪,蔚為奇觀的億萬星系永恆運轉,我們渺小的人類,只能以無限謙卑崇敬的心,向上帝獻上贊美、感恩和頌揚。就像《聖經》羅馬書一章廿節所說︰「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三心二意一紅塵
27 四月, 2010 at 12:36
https://6point7billion.wordpress.com/2010/04/27/%e5%b0%91%e6%95%b8%e5%80%8b%e4%ba%ba%e7%a7%91%e5%ad%b8%e5%ae%b6%e6%88%96%e8%a8%b1%e8%b3%aa%e7%96%91%e5%8f%8d%e9%80%b2%e9%80%b2%e5%8c%96%e8%ab%96-%e4%bd%86%e5%9c%a8%e7%a7%91%e5%ad%b8%e7%95%8c%e4%b8%a6/
反進化論者,例如智能設計假說運動者—-智能設計假說運動的一個重要策略是,說服公眾:在科學家中存在生命是否進化的辯論;從而進一步游說公眾、政治家和文化領袖,學校應該「教導這個爭議」(teach the controversy)。然而,少數個人科學家或許質疑反進進化論, 但在科學界並沒有這樣的爭論;科學界的共識是生命是進化的。(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iology Teachers Statement on Teaching Evolution ; IAP Statement on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 Joint statement issu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academies of 67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nited Kingdom’s Royal Society (PDF file) ; 美國科學促進會:2006 Statement on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 (PDF file), AAAS Denounces Anti-Evolution Laws )
廣為接受的看法是,智能設計假說只是其支持者的一個掩護,實質的運動是針對這些人說的所謂科學的唯物主義基礎沒有給上帝留下任何可能性。(Coultan, Mark. “Intelligent design a Trojan horse, says creationist”,雪梨晨鋒報,2005年11月27日.於2009年2月19日查閱. ; Intelligent Design: Creationism’s Trojan Horse, A Conversation With Barbara Forrest Americans United for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February 2005)
ayusa
27 四月, 2010 at 15:01
其實,進化論不過是一種學說,不是一種事實。它是建造在主觀的臆度與猜測,及片斷和無法得到連貫與確定的佐證上的一種理論。達爾文在他的物種原始一書,用“假設”一字有三百六十餘次,用“我們可以猜想”,這一類話有九百餘次。他的理論,在走不通時,就用“假設”作為跳板,這就可見進化論根基的脆弱。達爾文的物種原始是一八五九年出版的,他提出了“生存競爭”,“天然選擇”,生物就在這汰弱留強的程式中進化。進化論認為千萬年前,由淤泥中不知怎樣產生出一種單細胞來,然後漸漸發展,進化成為蝌蚪之類,再進化成為魚,由魚而至爬行動物,為飛鳥,為獸,以至為猿,終於進化為人類,可是,由進化論發展的歷史來看,幾十年來,屢經修訂,這一派往往否定那一派的學說,到二十世紀初年,遺傳學興起,且將前人以為了不得的證據,都推翻了。雖由DeVries 提倡“突變”後由T.H. Morgan氏等繼續闡發其學說,但現在已遭蘇聯Michurin 氏派學說之反對!總之,進化論到今天依然無法解決其困難,而在一籌莫展中。事實上,歷代以來,大科學家並非都信進化論,有許多還把它視為荒誕無稽!
殘餘器官--人體中有些器官看來似乎沒有用處,如肓腸等等。進化論者認為這是人類進化的遺跡,這些器官已往是有用的,後來人類漸漸進化,那些器官就因無用而退化萎縮,成為殘餘器官,當時他們共舉出有二百七十七種之多。可是,科學進步了,從前以為無用殘餘的器官,都發現用處了,所以到現在找不到用處的只有五種。例如,甲狀線以往多認為是殘餘無用的,到今天就知道用處甚大。
古生物學--古代生物的遺體,保留在地層中的,稱為“化石”。在愈古的地層中,所發現的化石,愈是下等生物;地層愈新,所發現的化石,愈是高等生物,因而進化論者以為這就是逐漸進化的根據,因此他們到處找“化石”,尋骨頭。
可是,即使是先出世的生物,也未必就一定是後出世的祖先。同時,現在所發現的化石均缺而不全,將化石排列起來,不過是顯明生物之“各從其類”,卻無法找出演進的跡象,從沒有人找到正在進化中的生物,進化論者稱這為“缺環”(Missing Link),他們從事搜索“缺環”,可惜終無所得。關於“化石人”更鬧過許多笑話,他們憑著幾塊骨頭,牙齒等類,就造出一個模型,並且推算為幾萬年前,甚至幾百萬年前的人形了;結果,有以後證明為豬骨者。今天還有幾具有名的“化石人”,如“北京人”,亦為其一。
marsjen
27 五月, 2010 at 02:16
其實,說穿了這些學術之爭,其所維護的是背後的經濟利益,這是西方國家常用的手段,明知非事實,或假說錯誤,能承認嗎?難道要那些研究機構的學者們喝西北風過日子?
最近有關地球暖化是因為二氧化碳增加造成的問題,就可能是假議題,h1n1流感更是惡意制造嚴重性,而且前兩天有一位英國的醫生因爲發表一篇研究,打疫苗可能造成自閉兒增加的情形,結果被取消醫生資格,這些例子其背後的利益有多龐大啊!這才是真實的世界,
那些說謊,行淫,殺人,巧取豪奪的,最後會有何後果?如果不改變行為,終將有惡業,那些行惡事者,當然要相信進化論,否則如果有報應,如何能有正當性保有其既得利益?
AYUSA-進化論對全人類之嚴重危害性
14 四月, 2010 at 02:34
**** 迴響無關本文主旨, 或 缺乏本文內容針對性, 或重複灌貼, 已刪除。****
1 Trackbacks / Pingbacks
有關達爾文進化論的一次早期大論戰(1860年6月底於英國牛津大學)。 « 【天羅地網 •三心二意一紅塵】~隨意•點擊•瀏覽•留言•快意~ 12 四月, 2010 at 01: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