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世是惟一的天堂
我們的生命總有一日會滅絕的,這種省悟,使那些深愛人生的人,在感覺上增添了悲哀的詩意情調。然而這種悲感卻反使中國的學者更熱切深刻地要去領略人生的樂趣。這看來是很奇怪的。我們的塵世人生因為只有一個,所以我們必須趁人生還未消逝的時候,盡情地把它享受。如果我們有了一種永生的渺茫希望,那麼我們對於這塵世生活的樂趣便不能盡情地領略了。
基士爵士(Sir Arthur Keith)曾說過一句和中國人的感想不謀而合的話:“如果人們的信念跟我的一樣,認塵世是惟一的天堂,那麼他們必將更竭盡全力把這個世界造成天堂。”蘇東坡的詩中有“事如春夢了無痕”之句,因為如此,所以他那麼深刻堅決地愛好人生。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這種“人生不再”的感覺。中國的詩人和學者在歡娛宴樂的時候,常被這種“人生不再” “生命易逝”的悲哀感覺所煩擾,在花前月下,常有“花不常好,月不常圓”的傷悼。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園序》一篇賦裡,有著兩句名言:“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王羲之在和他的一些朋友歡宴的時候,曾寫下《蘭亭集序》這篇不朽的文章,它把“人生不再”的感覺表現得最為親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1 responses to “塵世是惟一的天堂—-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塵世是惟一的天堂
27 一月, 2010 at 05:27
世人的種種錯誤看法,不外乎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是不相信永生或審判,認爲『人死如燈滅』『一死了之』。關於人死後情況的另一極端是:相信人死後仍有知覺,或謂身體雖死,『靈魂』不死,甚至還能向人顯靈.
聖經中明確告訴我們:人死後,人的氣被上帝收回,人的身體歸於塵土,人的思想意念都完全停止活動。
因各人的『氣』或說『靈』所代表的各人的心靈、品格和特性,在將來各人復活時,仍要還給各人。『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約5:28,29)。義人要在主復臨時復活、升天、和主永遠同在(帖前4:16,17);惡人要在一千年後基督第三次降臨時,復活、定罪、被扔入火湖毀滅。(啓 20:5,11-15)。而獸死後,獸的氣(或說靈)是下入地,也就是讓它們消失,因獸以後不會復活了。
懷愛倫說:『所謂的靈,也就是各人的特性仍歸於上帝,在那裏保存著。在復活之時,各人仍具有他自己的品格。』(主必定快來 293頁)。
http://www.godsword7.net/F26Death&Resurrection1.htm